广东:现代农业让红土地变金饭碗

06.08.2015  10:16

近日,雷州半岛遭遇60年一遇的大旱。在半岛南端的徐闻县,虽然农业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大部分农田仍是满眼绿色。

在龙塘镇龙安社区村民苏理静的香蕉园里,笔者看到,从一口120米深的深井里延伸出的水管布满垄沟。苏理静推上电闸,两分钟之后,井里的水就从水管上密布的喷口中喷出,干涸的土地慢慢湿润起来。“旱得太久了。如果没有这口井,后果不敢想象。”苏理静感叹。

近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让徐闻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天灾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去年特大台风“威马逊”袭击徐闻,但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同比增9.3%,达到11530元,红土地终于变成了金饭碗。

鼠标一点井里清水进田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传统上是个农业县,但十年九旱,台风也年年“报到”,所过之处又带来水灾。湛江地区曾流行一句顺口溜:“廉江有嘢睇(有物产),吴川靠个体,遂溪甘蔗仔,徐闻穷过鬼。”徐闻空有肥沃的红土地,也只能勉强温饱。

“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徐闻没有一块农田是抛荒的,地租10年涨了3倍,而且有钱都不一定租得到。”徐闻县有关领导说。去年特大台风“威马逊”袭击徐闻,但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同比增9.3%,达到11530元,红土地终于变成了金饭碗。

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基础是农田水利建设。广东从上世纪末开始在雷州半岛实施改水治旱工程,政府投资先后在徐闻打下2万多口机井,在历年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政府的带动下,农民也开始自费打井,“要种地,先打井”已经成为共识。

近期徐闻大旱,2万多口井全负荷使用,全县组织调用抽水机4000多台套,每天从早上8时开始抽水,一直抽到第二天凌晨4时,对抗旱保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徐闻还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尤其是广泛使用以色列的管道灌溉施肥新技术,可节水30%,节肥50%,节省人力50%。甘蔗种植应用该技术后,平均亩产由原来4—5吨增加到8—10吨,以前800亩甘蔗需50人管理,现仅需2人。

大水桥农场“香蕉大王”邢福民的香蕉园就令笔者大开眼界——这里灌溉、施肥全部由一台电脑操控,手持鼠标轻轻一点,水、肥即按需送到作物根部,大大减少了浪费。

“我们这里的瓜果蔬菜是矿泉水浇出来的,摘下来就可以吃。”徐闻人习惯如此骄傲地介绍。

特色作物占领北方市场

解决了灌溉问题,徐闻肥沃的红土地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而调整农业结构,改种高附加值农作物,则是徐闻农业腾飞的关键所在。

南山镇灵山宫黑秋坡有近4000亩田地,由于常年歉收,当地群众称其为“火烧坡”,以前主要种植甘蔗、木薯等,亩产值不足1000元,导致黑秋坡丢荒严重,几成荒坡。2003年下半年开始镇政府把黑秋坡建成农业综合开发区,全面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改种香蕉、甜玉米、青瓜、青椒等短期高效作物。昔日的“火烧坡”,如今瓜肥果硕,一片丰收景象,有的地块亩产值甚至高达2万元。

在迈陈镇那朗洋村,3000多亩田地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因连续几年的干旱变成了坡地。如今3000多亩的耕地一片翠绿,已种上了甜玉米等经济作物。据了解,甜玉米一年可种三造,一亩可产2000—3000斤,一造产值在2000元左右。

在207国道东侧,徐闻县城北头铺附近,是广东省农业厅与徐闻县农业局联合创办的良种引进示范中心。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徐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同时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园艺化建设”为标准,力推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建设,

目前徐闻已形成了西部主种蔬菜、甜玉米、芒果,中部主种香蕉、青椒、良姜,东部主种菠萝、甘蔗的格局。“中国香蕉之乡”、“中国菠萝之乡”、“中国冬季蔬菜产业龙头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国字号荣誉也纷至沓来。

品牌的积累的量变也引发了质变,徐闻农业在北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全国最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之一的河北廊坊农产品交易市场,徐闻香蕉占有率达2/3;在北京大洋路农产品交易市场,徐闻香蕉占大半份额。徐闻的冬种北调蔬菜在北方冬季蔬菜市场有了相当分量,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数十万元的全县有数百户。

与此同时,以剑麻加工、木料加工、果菜罐头、果脯加工等加工业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徐闻已超百家,大大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徐闻“种植园”遍布华南

调整农业结构让徐闻农民尝到了甜头,他们除了种好自己的地,部分农民还到外面租地扩种,目前该县管理100亩以上耕地的种植专业户十分寻常,多的甚至租地两三千亩。在家家租地经营的同安村,开着小车去种田一点也不稀奇。当地村民说:“我们买车不是为了摆富,因为我们租用的地普遍较远,有车方便管理。”

随着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盘活,耕地租金也水涨船高——每亩年租金超1000元,比10年前翻了3倍,就是这样的价格在徐闻也不容易租到地。

面对全县耕地已充分利用,农民有资金和技术却难以扩大耕种面积的情况,徐闻县作出了“对内做强,对外做大”的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到外地承包土地,并积极提供外地的土地租金等信息服务。

目前,徐闻农业外延种植基地已遍布华南各地,不仅触及韶关、河源等省内各地,还踏上了海南、广西、云南等外省区。据了解,仅在海南从事种养业的徐闻农民就超过1000人,其中角尾乡谭鳌村村民黄成迪在海南承包1.2万亩土地种剑麻,并建起剑麻加工厂。

今年1月,徐闻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省、市均将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徐闻接下来将借示范区东风,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