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剧作家要有激情和坚守

31.07.2015  19:2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涵盖了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牢牢抓住了剧目生产的根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只有剧本扎实了,戏曲艺术才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纵观中国戏曲史,从宋元杂剧到明清戏曲,每一部扛鼎之作,都能带动一个时期的演出之盛,《赵氏孤儿》、《窦娥冤》、《西厢记》……一座座戏曲文学的高峰,把戏曲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汤显祖……每一个剧作家都是引领戏曲发展的主将和灵魂。然而,自清代“花雅之争”后,中国戏曲由文人主导阶段进入了艺人主导阶段,在促进戏曲表演艺术迅猛发展、流派纷呈的同时,也导致戏曲的文学的不断弱化。这种历史的惯性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波及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时期以来,受西方戏剧思潮的影响,戏曲艺术重剧场而轻文学的倾向又有了新的发展,剧作家在戏曲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应有尊重,二度创作各方面,特别是导演、舞美的日益张扬,不断挤压着文学的空间。舞台越来越满,戏曲却越来越瘦;声光电技术性越来越先进,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却越来越贫乏。曾几何时,一些院团甚至把编剧视为可有可无,把“”编剧当成一种负担,对编剧缺乏基本的重视和尊重。

以本人为例,作为一名普通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基于对戏曲艺术的一腔热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戏曲最低谷时期,满怀热情走进剧团担任编剧。在温饱尚难解决的情况下,守着清贫,耐着寂寞,数载耕耘,创作出了《阿Q与孔乙己》剧本,这部根据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和《孔乙己》改编的戏曲作品后来获得过多项大奖,包括产生了河南曲剧第一朵梅花奖,剧本也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还曾连续三年进京演出,并应邀到台湾交流演出,为团方赢得了一系列荣誉。然而又有谁知道,当初为排演《阿Q与孔乙己》我吃的苦头、承受的屈辱?排演该剧,团里不仅没有给我一分钱稿费,还要我和三个主要演员去拉赞助。作为一个刚出大学校门、出身农村的青年人,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在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到哪里去拉赞助呢?真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不得不接受单位的惩罚,拿出1800元去印制该剧节目单。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200多元,哪来的1800元?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同学们四处借钱。

那时的我常常提醒自己,在戏剧创作的道路上,最困难的不是种种挫折和打击,而是面对挫折和打击能保持对戏剧事业的执着和激情。现在对戏曲能如此痴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何况,决不能仅凭爱吸引他们投身这项事业。建立良好的创作环境,以人为本,用政策保护、调动剧作者的积极性,才是根本途径。相信《政策》的出台,一定会促使业界逐步形成重视剧本创作、尊重剧作家劳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