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济走新路知难而进

11.03.2015  11:05

      虽然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稳增长路径清晰。

      昨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开辟新天地之际。

      为此,上证演播室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李雪松认为,2015年要走新路,知难而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心平气和接纳7%

      记者:请您对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一个纲领性梳理。

      李雪松: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写得非常实、非常明确,也很具体。同时,报告在整体布局架构上,一改过去三部分,分为六部分。突出了改革开放、民生和社会建设,突出了政府自身建设,为独立部分,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下调至7%左右,为调结构留出足够的空间,也减少了保增长的压力。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小幅扩大,货币政策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并且M2增速稳妥,总体将维持稳中偏松的局面,与新常态十分吻合。

      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如,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农业现代化将持续推进,以及区域发展重点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展开等。

      记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吧。

      李雪松:是的,2015年我们面临的问题,除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利润率下降,都是十分明显的。同时,我们还面临通货紧缩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但只要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做好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开放,挖掘双引擎增长动力,可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7%左右的目标,符合新常态,也符合国家转型升级。要用新视角新眼光看待7%,有质量的发展,急不得也不能急,要心平气和接纳7%。

      资本市场要挑大梁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前缀词是“实施”,并明确提出今年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等。背后深藏的意义在哪?

      李雪松:从2014年7月以来,政府对股票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关怀政策,已经表明中央认为,中国经济已经从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大规模间接融资的配置金融资源的时代,开始转向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根本的配置金融资源的转型。尽管这个转型还需要时间,但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这个取向是非常明确的。

      记者:报告对于“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不惜笔墨。

      李雪松:报告提及大力启动私人投资,或者叫PPP合作模式值得关注。要启动私人投资作为投资的主体,减低政府作为原来的主力投资主体。这是很重大的方面,为此,政府提出一系列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包容性增长展示大国情怀

      记者:地方政府举债机制改革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报告给出的信号是什么?

      李雪松: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全年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2014年的2.1%提高2.3%。赤字率安排低于社会预期的2.5%,这并不意味着基建投资会减速。根据2013年基建的资金来源构成,预算内资金只占13%左右,而自筹资金占到58%左右。PPP模式有望成为支撑2015年基建投资新的增长点。目前各个地方公布的PPP项目总额度已达1.3万亿左右。201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密集审批基建项目,也为2015年基建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对于债务进行分类管理。保障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盘活存量资金。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存量房产,可以转化为保障房,减少社会浪费,盘活市场存量。这也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

      当然,不妨碍一些有需求的城市新建保障房。政策更加灵活务实,而不是以前生硬的一刀切。

      记者:报告没有悬念地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您如何理解?

      李雪松:这不仅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更是突出包容性增长。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国际的标准,中国绝对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大概有七八千万,很多都居住在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因此,“一带一路”肩负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双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