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濮阳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6.03.2015  10:44

      2014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未根本好转,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坚持“1234”发展战略和“4321”工作思路,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狠抓项目建设、产业载体培育和招商引资,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保持了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全年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受宏观经济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影响,全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均未完成预期。我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部分指标增速也未达到年初预期目标,但从全省看仍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53.60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整体上,全市经济指标呈现“两个突破、三个较快、五个稳定”的基本特点。       “两个突破”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两个主要指标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拉动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工业经济两项主要指标双双突破700亿元大关,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77.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9.8亿元,增长1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5.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依然较强。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39亿元,下降9.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70.67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6.73亿元,增长20.8%。       “三个较快”即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767元,较去年增收2196元,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828元,较去年增收924元,增长11.7%,增速居全省第2位。8个产业集聚区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44.78亿元,同比增长22.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5%,较上年高4.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5.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337个省市重点项目提前1个月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年完成投资985.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0.0%,对全市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五个稳定”即农业生产、财政收入、消费品市场、外贸出口和金融市场五个方面均保持稳定运行。其中,全年粮食总产量265.2万吨,同比增长1.4%,实现“十一连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4亿元,增长16.4%,呈稳步小幅攀升态势,增速居全省第7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2.29亿元,同比增长12.9%,年内增速波动不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 位。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市进出口总值7.54 亿美元,增长13.4 %,居全省第7位。其中,出口总值6.82亿美元,增长12.7%,居全省第13位。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59.14亿元,增长9.0%,居全省第15位;各项贷款余额为461.36亿元,增长21.7%,居全省第5位,存贷比43.5%,较去年底提高4.5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亮点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成绩显著,但问题依然不少,经济运行中一些结构性、长期性、累积性矛盾仍较为突出。整体上看,经济运行“进中有忧,忧中有机”。当前全市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压力很大。虽然工业经济总量实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位居前列,但增速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降幅达2.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仍很严峻,企业投资、生产动力不足。从产品价格看,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价格环比和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2月份,重点监测的12种工业产品中,环比看,1种产品价格上涨,2种产品价格持平,9种产品价格下降,其中,原油、聚乙烯、三聚氰胺、甲醇价格分别下降11.1%、10.6%、10.0%、9.8%。同比看,12种产品价格全部下降,其中三聚氰胺、原油、甲醇等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27.2%、26.6%、23.8%。从产品产量看,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产品产量下降。中原大化除甲醇产量增长3.11%外,三聚氰胺下降11.6%,尿素下降42%。中原乙烯乙烯产量下降5.14%,聚乙烯下降6.1%,聚丙烯下降3.38%。同力水泥水泥下降2.19%。中粮面业面粉产量下降6.64%,挂面下降4.63%。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滑9个百分点,排名下滑11个位次。一产、二产投资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是2014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从三次产业对投资增长的贡献来看,一产投资下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52个百分点,二产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1.7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7.3个百分点。而2013年同期,一产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88个百分点,二产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6.4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9.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农业类项目投资下滑。首先,由于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大部分规划内农业类项目投资均进入收尾阶段,中央、省级投资下降,导致农业项目投资较去年同期下滑。截止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了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以工代赈等项目,年内农业项目投资计划下达3.05亿元。而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市的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次,重大农业项目建设已处收尾阶段。引黄灌溉调节水库今年主体已基本竣工,去年完成7.26亿元,而今年仅完成6.55亿元,仅此一个项目就减少农业投资7100万元。第三,2014年部分农业项目投资计划下达较晚,尚未进入施工高潮。二是工       业项       目投资持续低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0.1%,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低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今年以来,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工业投资持续低增长,使得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投资拉动作用。全年第二产业投资完成670.67亿元,增长19.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7.8个百分点。三是在建项目数量减少。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工业在建项目减少;基础设施方面,众多投资强度大的项目陆续竣工,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点尚未形成。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在建项目减少。全年在建项目1361个,同比下降7.1%。其中,扣除已投产的808个项目,12月末,全市在建有工作量项目共553个,下降6.7%。       (三)第三产业发展压力依然较大。虽然今年以来,新开工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但大都未建成投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业产值。全年第三产业完成254.73亿元,增长7.1%,低于年初8%的预期目标。餐饮、商贸零售等传统服务业项目缺乏新的增长点,增长乏力,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据统计,2014年全市228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只有4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1.8%;而61%的企业年销售额在5千万元以下,企业规模偏小,带动作用较弱。房地产市场低迷也是影响我市第三产业指标核算的重要因素。2014年,受日趋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其它城市房价出现下跌等因素影响,我市购房者日趋谨慎,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虽然个别开发项目投资热情不减,但多数销售不如预期。1-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24.31万平方米,下降21.1%;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39.06万平方米,下降33.5%;待售面积达到116.19万平方米,增长128.5%。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后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亮点和优势。近年来,针对全市发展情况,市委市政府找准了发展突破口,突出人和优势,强化投资拉动,增强项目支撑,夯实了发展基础。       一是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工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131”工程,工业规模不断扩张,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实施了丰利石化丙烯联产芳烃、龙润化工甲醇制丙烯、全友家私中部工业园、盛源科技顺酐、君恒长链二元酸等153个重点工业项目,天能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雪鸟羽绒二期等73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91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5.38亿元、税收112.39亿元、利润262.3亿元,分别增长16.5%、1.1%、18.6%。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全市高成长行业增长18.8%,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39.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35.3%,服装服饰业增长24.1%。现代家居产业增长19.9%,食品产业增长18.4%,装备制造业增长16.0%,       二是产业发展载体不断夯实。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完成投资627亿元,增长25.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8亿元,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分别增长25.5%、17.8%。服务业“两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制定完成了“两区”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全市“两区”现有服务类企业达500家,完成投资117.8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3.85亿元。华龙区特色商业区在省政府组织的“两区”考核中名列第四。濮范台综合实验区建设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8.08亿元,占全市的47.7%,比上年高2.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65.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3个百分点。       三是民间投资更加活跃。201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218.43亿元,下降5.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6%,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但通过进一步落实全市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筛选了一批优质项目向全社会推介,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吸引知名企业来濮投资,民间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2014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894.82亿元,增长26.3%,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0.2%。       四是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百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94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5.3万亩;标准化养殖场达到420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6家,其中省级以上32家。农田水利条件不断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旱涝保收田2.9万亩、节水灌溉10.6万亩。农业经济发展后劲更加坚实。       三、2015年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年,宏观经济进入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濮阳既面临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又有自身发展特定阶段下的个性问题,今年经济运行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工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促企业达产达效。一是要加强对2014年新增工业项目的跟踪,力争龙迈集团电动产业园、新南方家居三期、龙都生物科技聚乳酸产业化示范工程一期、盛源能源工业异辛烷、御生堂集团台前阿胶生产项目等竣工企业早日投产达产,争取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求,为工业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二是抓好企业服务工作。要高度关注中原油田、大化、乙烯等重点企业生产情况,加大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监测力度,保障企业生产要素供给,尤其是确保企业生产的电力、燃气供应,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促进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继续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强化投资支撑。投资是当前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要进一步挖掘项目潜力,强化投资支撑。要结合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濮范台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项目、能源交通项目、民生项目的谋划建设。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深入分析和积极对接国家投资方向与重点,把前期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挖掘、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为我市经济发展增强投资后劲。同时,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快项目立项、审批进度。落实项目投资工作的领导责任,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工作督查,增强项目投资工作合力,努力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三) 尽快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原油田商贸中心升级改造、戚城商业综合开发、濮东文化苑等32个项目;续建中国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濮阳亿丰时代广场及商业广场、豫北商贸物流园区、路港国际综合物流园等27个项目。建成蓝宝石旅游度假村、劳动市场改造等13个项目。二是着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物联网等新业态,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金融保险、能源交易中心、会展、总部经济、公共研发机构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完善“招行入濮”优惠政策,做好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引进工作。三是培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围绕“华夏文明发祥地”、“中国杂技之乡”两大品牌制定出台切实政策,开发文化资源。包装推荐高城遗址、西水坡遗址等资源,打造上古文化寻根圣地。依托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和东北庄原生态杂技文化旅游园区,鼓励民间资本围绕杂技演艺、教育、旅游、创作、科研、衍生品等领域投资创业。同时,依托黄河自然景观和红色革命景区,吸引资本开发濮阳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四)培育外贸企业骨干,营造良好外贸环境。鼓励更多企业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发展开放度。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其开拓海外市场。邀请上级有关商务、海关、商检及税务等部门专家对全市有潜力的外贸企业进行专场讲座和辅导,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外贸出口相关知识,提高外贸企业队伍素质。同时,加强服务引导,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努力督促企业新增出口业绩。       (五)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细化责任,明确分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和环节,为民营经济提供平等的竞争平台和市场机会。一是抓大扶好,扶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培植和扶持一批有行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形成对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撑。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特色鲜明、上下游企业配套完整”的发展思路,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集聚为特征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健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机制,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负。积极落实融资有关保障政策,加大银企对接的力度,扩大担保资金规模,增强担保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融资服务。三是引导民营企业解决好科技创新和发展活力问题。支持和指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自主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