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济源市人口发展报告

01.07.2015  09:44

      2014年全市以推进人的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人口发展也保持平稳低速增长,总人口、常住人口均略有增加,外出人口持续回流,人口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

      一、人口发展的现状

      1.常住人口持续增长。

根据2014年人口变动调查和全省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推算,济源市2014年年末总人口为69.32万人,比2013年增加0.42万人,常住人口72.4万人,比2013年增加0.9万人。

      2.人口出生率略有提升。

全市2014年出生人口8905人,人口出生率为12.3‰,比上年上升0.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525人,人口死亡率为6.25‰,比上年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487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5‰,比上年上升0.2个千分点。2008-2013年六年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徘徊在5‰-6‰之间,呈缓慢回升的态势,2014  年突破6‰,增速有所加快。

3.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

2014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40.83万人,比2013年增加1.64万人,增长4.18%;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4%,比2013年提高了1.59个百分点,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全国全省看,2014年全国、全省城镇化率为54.77%、45.2%,分别较2013年增加1.04和1.4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3和11.2个百分点。分省辖市看,我市低于最高的郑州11.9个百分点,高于第三的鹤壁2.3个百分点,高于最低的周口20.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2003-2008这六年是我市城镇化发展最快的阶段,年均增长6.8%,2009-2014这六年年均增长1.9%,增速有所放缓。

二、人口发展的特点

        1.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

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抽样调查结果为17.28%、74.13%、8.59%。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与2013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小幅减少,比重分别下降0.58个百分点;少儿人口也略有减少,比重减少0.5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比重上升1.04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老年人口比重年均提高0.51个百分点。

        近几年人口出生率的回升使少儿人口比重略有上升,2014年比201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2%左右。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态势和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宽,今后几年少儿人口比重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伴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全市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回落,由2010年的76.24%,降至2014年的74.13%,呈逐年减少态势。全市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2000年为6.5%,2010年达到6.6%,十年增加0.1个百分点,而2014年已经达8.59%,四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进入老年型人口,从数据看,全市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且呈逐年加深的态势。

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劳动力资源逐年减少,标志着人口负担在加重,人口红利在逐渐消退。

2.人口婚姻状况保持稳定。 

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全市人口婚姻状况和全省一样也表现出有配偶人口比例高,未婚、离婚和丧偶比例低“一高三低”的特点。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初婚有配偶人口的比例达到74.2%,较2010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7.9%;离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较2010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丧偶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较2010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5岁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和离婚人口比例呈逐年小幅上升趋势。这“一高三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人口普遍结婚和婚姻稳定的特征。

        调查数据也显示受教育程度对人口的婚姻态度和状态影响较大。在未婚人口中,文化程度越高未婚的比重越大,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的比例为19.2%,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未婚比例为80.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中未婚人口的比例则高达31.5%。在离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离婚人口比重也越高的趋势也有所体现。

婚姻状况的构成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男性比例高出女性13.4个百分点,离婚男性比例高出女性13.6个百分点,而丧偶女性比例却高于男性4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则未婚比例也要高出女性;老龄人口死亡上女性丧偶比例高出男性,说明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女性。

3.人口由流出型向流入型转变。

        近几年,济源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区规模逐步扩大,城市框架不断延伸,产业的集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一是富士康集团和高校对人口的吸纳力逐步增大。2012年富士康项目在济落地,2014年集聚从业人员达3.9万人,其中有1.6万人的人口来自市外(2013年约0.9万人),其余2.3万人多来自市平原和山区镇。河南黄河科技大学在济源设立分校,2014年在校生人数达1500人左右,其中90%为市外人口。另外,随着济源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济源人口已实现流出型向流入型的转变。二是山区人口正速向城区、镇区、集聚区流动。从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看,下城务工经商、就学陪读是造成山区人口流出较多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看,随着城市及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大力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山区乡镇人口流出最高的已达50%以上,平原镇人口流出也在20%以上,流出人口多在中心城区。全市共有五个山区镇,共有户籍人口约17万人,抽样调查显示约有超7万人流入到城区或镇区。

      三、人口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人口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之一,通过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与措施,主动服务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探索全市未来人口发展的政策导向,努力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科学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稳步提高生育水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2014年,单独二胎政策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得以完善和优化,为控制人口总量合理增长,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综合考虑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滞后性影响,在人口总量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要稳步提高生育水平,逐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增加劳动力资源补给。

        2.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和产业集聚的发展,大量人口在向城区和镇区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也由流出向流入转变,人们向往在城市生活、居住,城市的容纳力,基础设施保障力,都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要加快落实中小城镇户籍改革制度,加强中小城镇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基本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创造农民工进城的良好条件。让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有意愿、有信心、有能力向中小城镇聚集,真正使农民工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3.转变养老观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因此要科学引导社会公众转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思维,逐步接受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同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大对老年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扩大老年活动中心的覆盖面,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