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方案8年没落实 村民4里外挑水房子突掉深坑

16.11.2015  16:22

70岁老太步行四公里挑水

老井成了枯井

记者朱长振文图

核心提示|住在破窑洞内,挑水做饭,这些看似原始的生活,是大河报记者11月12日在我省位于王屋山深处一个名为王坑的小村目击到的村民们的真实生活写照。造成村民们生活如此艰难的原因,是因为从他们村下贯穿而过的一条隧道。这条名为济邵的高速公路王坑隧道从开始修建到顺利通车,让王坑村民过上了惊心动魄的日子,先是整栋房屋连同院落频频掉进深不见底的深坑,再到如今的水井干枯,无法生活。

村民要到两公里外的瓦窑沟挑水

11月12日,农历的鬼节,家住济源市邵原镇洪村王坑居民组的70岁老太田小景,顾不得给去世13年的丈夫烧纸,就挑着水桶到两公里外的瓦窑沟去挑水。

因为刚下过小雨,本就崎岖不平的山路更难走,挑着空桶从家走到瓦窑沟,田小景要花费差不多半个小时,可挑着满满两桶水走到家,田小景得一个多小时。

田小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四十多岁了仍打着光棍,在县城打工,小儿子做了上门女婿,家里就留下她一人,吃水成了她现今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为了节约用水,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洗菜水再刷碗用,洗脸水再洗衣服用。

村里条件好的村民自备了三轮摩托车,在车厢内装上塑料水桶,同样跑到瓦窑沟去拉水,拉一趟要个把小时,冬天下雪路滑就拉不成了。“平常一般要三天拉一趟,我这水桶都用坏两个了。”王坑组59岁的组长王晓片指着一个破水桶对记者说。

曾经:泉眼“昼夜流淌,从来没干过

没人知道王坑组村民的祖先是啥时间搬来此居住的,“得有好几百年了吧?”80岁的村民王山道回忆说,从他记事起,就知道村里的两棵老槐树有好几百年了,那是祖先搬来时栽下的,现在粗得一个人搂不住。

王坑组以王姓为主,总共53户,一百多口人。王坑组的祖先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定居的主要原因,除了这里土地肥沃之外,还有沟下边的一处泉眼。“昼夜流淌,从来没干过。”67岁的村民王生瑞回忆说。这个泉眼不仅能供全村一百多口人吃水,还能供泉眼周边的几亩菜地浇水用,有时遇上大旱,周边村子井水缺水,邻居们都会跑到这里取水吃。

1986年,为了提高村民吃水质量,当时的生产队干部决定打井,在泉眼最深处打了一口两米多深的水井,并用石块、水泥把井封好,这样村民们就可以用水泵在水井内抽水,直接抽到院中,再不用挑水了。

紧接着,生产队又在水井边建了个更大的水窖,这样就能把水储存起来,一来可以浇地,二来防备大旱时没水吃。

如今:由于隧道开工,老井变枯井

2005年,济邵高速公路王坑隧道开工修建。王坑组的村民们当初还很兴奋,感觉高速公路从自己家地底下穿过,会给他们带来滚滚财运。“当时打隧道的施工队就住在我们村,空压机就在我们的老井边,我们村也有好多人到工地上干活挣钱,都认为这修高速路是好事,应该支持。”王晓片说。

让王坑人想不到的是,随着隧道的开通,他们村的老井却渐渐变成了枯井,刚开始施工队的空压机都是从老井里抽水用,后来水越来越少,到隧道快打通时,老井里基本没水了,没办法,施工队只得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架水管引水来施工:“我们当时趁施工队在时吃他们自来水,他们撤走后,水管也没人维护了,经常断,不到一年就没水吃了,我们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挑水、拉水,一直到现在。”田小景说。

房子突然掉进深坑中

王坑人的吃水难还没解决,接踵而至的是更为艰难的住房难。王坑组两棵硕大的古槐树下,是王坑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窑洞,因为年久失修,大多已破败废弃。

前些年,村民们都另外在窑洞的上方新建了砖房,有两层的,也有一层的,这些楼房,大多是村民们集全家之力辛辛苦苦建起的。

厄运来自2006年9月4日,村民李吉文家的四间房子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此前几天,住在家里的人都明显感觉到了房子的震动:“乱摇晃,和地震一样,房顶的横梁咯吱吱响”,一名村民回忆说。

由于之前施工队租住村民的房子最先被震塌了,李吉文担心房子也会塌,李吉文一家在9月4日当晚搬到以前的窑洞住。第二天一早起来一看,房子不见了,屋里的粮食,院里的鸡、鸭全没了,整个院落都掉进一个大深坑里了,而坑的下方,正是隧道所处的位置。

与李吉文家相邻的,是王晓根家新建的两层楼房,虽然没陷进深坑中,但王晓根家的楼房到处是裂缝。

12日,大河报记者从一堆碎砖块上爬到王晓根家的二楼,只见他家二楼的楼板已被拆下,一层上的楼板大多都已裂开很宽的缝。

当时在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下,李吉文等12户村民整体迁出:“有的三万,有的四万,因为屋内的东西多少不一样,房子质量也不一样,上级都有标准”,王晓片说。

2007年12月15日,相同的一幕又在村民王小生家上演,当时王小生80岁的老父亲王山道还住在屋中,听到动静从水泥板缝中爬出来时,四间平房连同院中的拖拉机、鸡鸭一同掉进深坑中,万幸的是他当时住在侧房,而侧房是他的整个院落仅存的几间房,“要是住正屋里,肯定掉坑里没命了”,王小生说。

村民:8年前的安置方案没落实

王小生家房子掉进坑里后的第二天,由济源市交通局牵头,召集高速办、邵原镇政府、济邵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共同查看现场,认为王坑隧道附近及洞顶为危险区域,不宜居住,经与会单位负责同志研究,就群众拆迁、安置事宜达成共识。

1.王坑隧道危险区域范围内共有28户居民(其中:空闲宅基地8处<含混凝土地基2处>),应整体搬迁。

2.群众临时居住问题由邵原镇政府负责协调、安置,并监管群众居住到位,2007年12月16日下午前应全部撤离目前居住地。新宅基地的用地、安置由邵原镇政府协调落实。

3.搬迁户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按照济源市人民政府济政办【2005】65号文件规定执行。群众临时居住搬迁费800元/户,房租租赁费205元/月/户,按10个月进行补助(隧道上方19户)。目前居住地的水、电、路按照实际建设成本进行补偿。上述费用由济邵公司承担,高速办负责协调。

4.群众新安置宅基地征地费用由济邵公司给予补偿,“三通一平”费用由交通局负责向市政府申请给予补助。

5.与会单位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落实各自职责,保证群众安全越冬。邵原镇政府应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

6.一次性补偿王坑居民组居民王小生家院内、院外财物折合人民币贰万伍仟元整。

村民们看到这份会议纪要之后,部分得到赔偿款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开始进城购房定居,也有部分村民到县城租房居住,但许多村民选择逃离新房,搬到以前废弃的窑洞内过渡,还有人搭起了窝棚住。

村民希望政府能够尽快给他们协调好安置宅基地,重新建房,搬离窑洞。“但都换了三任镇领导了,我们在废窑洞内过了八年,不知还要等多久?”王晓片说。

镇政府:安置房已建好,但村民意见不统一

昨天下午,邵原镇一名姓王的副镇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坑组的村民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大部分村民都在镇里和县里安家置业了,这些村民都签有承诺书。现在还有十几户村民住在原址,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主要是由于组里意见不统一造成的,他们分成好几派,这一派想让在这个地方安置,那一派想让到另外的地方安置,所以一直无法实施,现在我们镇里已经建好的安置房都还空着,900多元一平米,这些村民不愿来,我们接下来继续做村民们的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赔付资金还在镇里,我们争取尽快让村民们意见达成一致,妥善安置”。

农历的十月初,鬼节这天,挑完水的田小景来到丈夫的坟头,一边烧纸一边自言自语:你这死鬼,说走就走了,撇下我在这儿受罪,祖祖辈辈都在这儿,领导说让到镇上住楼房,咋住?一来没钱,二来家里这地咋种?我还是在这儿陪着你吧。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