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提出:2020年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4月16日,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种植业管理司联合举办的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区召开。会议提出,经过5—6年的努力,力争2020年全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8%以上,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保持95%以上、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5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效植保机械、烘干机数量不断增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水稻生产需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对于水稻全程机械化来说,机插育秧可以说是关键一环。在展示大棚中,最为抢眼的是麻地膜育秧与普通育秧方式的对比秧盘。麻地膜是用苎麻短纤维等有机原料研制成的一种环保、可降解的薄膜。记者看到,与普通秧苗相比,使用麻地膜育秧的秧苗叶挺色绿、均匀整齐、根系盘结好且提起不散。据中国农科院麻薯类研究所副所长王朝云介绍,使用麻地膜育秧早稻可提早3—5天进入适插期,返青期短,有利于早生快发。同时,改善机插性能,提高机插效率,每亩可节省3—5盘秧苗,可实现早稻平均增产13.2%,中稻平均增产9.0%,晚稻平均增产5.5%。截至2014年,麻地膜育秧技术全国累计应用面积598.79万亩,增产17.34万吨。
来到机插秧演示会现场,40余台不同类型的插秧机“游走”在水田间,分别向农户展示了麻地膜育秧、钵秧、钵毯秧、普通毯秧的机插情况。参与作业演示的惠众农机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专业合作社,为加强农田机械管理,该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将插秧机通过传感器与管理人员的智能手机对接,可以实时掌控每一台插秧机的插秧兜数和面积。
据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秘书长张文毅介绍,为改善双季稻机插效果,我国现已研发出窄行机插、钵苗机插和大钵苗机插技术,可实现机插高产高效。同时,针对双季稻生产机械化装备不配套,机械化程度和水平低等问题,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组还开展了大田配套机械化装备及技术攻关,从耕作、植保、稻田开沟、收获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机械化配套,提高双季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在现场演示中,最令人震撼的要属植保机械的演示了。大田之中,两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行走田间,双臂展开可实现有效喷幅12米;另外一边,四位农户轻轻拨动手中的遥控器,两台植保飞机从水田间起飞,低空飞行进行施药作业。记者了解到,这种植保飞机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完成300亩植保任务。据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介绍,湖南省已于2014年制定《超低空遥控飞机植保机》地方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率先鉴定了首款遥控飞机,同年纳入购机补贴,还为其配套提供了农机互助保险,全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购买踊跃。截至目前,湖南省已推广各类飞行植保机123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25台,机械化防病治虫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表示,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各地应稳住水稻播种面积、稳步提高水稻单产,除了采取加大财政补助、选用优质种子、科学管理水肥等措施以外,还应采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措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调动种植积极性;通过全程机械化生产,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提升作业质量和科技到位率,实现稳产高产和节本增效。
李伟国强调,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地应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物质装备问题;二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问题;三是抓好试点示范,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问题;四是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问题。
本次现场会集中演示了育秧、耕整、栽插、植保等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来自辽宁、吉林、安徽、广西、重庆等17个省(区市)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农业及农机部门的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出席会议。
机插秧演示会现场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