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原年俗文化论坛”开幕 寻找失去的年味
腊八,祭灶,敬神请祖年来到;除夕团圆饭,十五闹元宵,一股香气年味儿飘。正是这些传统的年俗、年味,让中国人的每一个冬天过得特别有意思。但这些美妙的“年味儿”你还记得多少?
1月24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首届中原年俗文化论坛”大幕开启,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共同揭开大红的新春第一联以示对论坛开幕和羊年即将到来的祝贺。
为进一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河南博物院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在乙未新春到来之际,河南博物院院积极联合河南商报、河南省文化厅等,围绕“春节”这个最富中国传统特色的主题,共同主办“首届中原年俗文化论坛”活动。
论坛首推主题《回望:寻找失去的年味》
本次活动从1月底到3月持续进行达40多天,共分为“论坛”、“展示”及“演出”三大版块。
当天开启的“论坛” 版块首推的主题是《回望:寻找失去的年味》,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河南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孟磊分别致辞。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裴景岭等和社会公众400多人参加了活动。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百家讲坛《过年》主讲嘉宾高有鹏,国家级非遗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犹太文化学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教Kyle Baker等专家围绕春节习俗的渊源与流变,解密了传统中国年的幸福传承,他们带领大家重温那些令人怀念的春节记忆,呼唤传统中国年的文化回归。
据悉,1月31日及2月7日,即随后三周每个星期六的上午,还将陆续展开题为《创新:新时代的春节民俗生活》及《记忆: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未来》两场专题论坛。期间,著名学者、文化大家、非遗传人以及传媒界和企业界知名人士参与活动,并采取对话、互动的形式与大家进行深度交流与分享。
“展示”版块将在2月10日至3月5日推出,我们围绕“记忆”、“非遗”、“体验”和“文创”为主题,把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国结、剪纸、平洛牡丹村书画、民权老虎画、浚县泥咕咕等近50个极具特色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集聚在一起向公众展示,让省会市民大饱眼福、口福的同时,更让大家找回久违的文化记忆。此外,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九九羊春——乙未新春羊文物图片联展》也将在此期间与广大公众见面。
“演出”版块将以享誉海内外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为主要载体,在3月4日至7日,即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连续四天,向全社会推出古乐情境音乐剧《上元灯月》,为中原百姓奏响一段别开生面的年俗文化乐章。
【相关链接】
“年俗文化论坛”专家介绍
高有鹏,男,1965年生,河南项城人,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话艺术研究院首席院士,担任国际书画艺术教育发展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域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曾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带头人、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讲授民俗学多年。曾在发表《保卫春节宣言》,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过年》,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映。 出版刊物有,长篇小说《袁世凯》、《民间庙会》、《中国庙会文化》、《民间百神》、《山海经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通史》、《庙会与中国文化》、《大篆论语》、《大篆道德经》等著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清明上河》、《一九一六》等文学作品。
郭太运,1925年出生,开封县曲兴镇人。13岁入开封“云记”门神店当学徒。云记老店当时是开封城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掌柜刘子云,祖辈一直经营年画。店内门神(年画)领做师傅为李景运、宋金明,刻版领做师傅为张文礼,红纸(染纸)领做师傅是徐乃礼。他们都是朱仙镇最有名的师傅。郭太运当时即从师于这几位老艺人。在云记学徒三年,四年出师,成为几十个师兄弟中的佼佼者。1983年,开封市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郭太运任古版研究室主任,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2007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同时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Kyle Baker,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犹太文化学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