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部门助力生态建设素描

09.12.2014  14:11

平顶山市气象科技园鸟瞰图

地处中原腹地的平顶山,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城市。为改变生态脆弱、环境不佳的煤城印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力争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梦想。“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升竞争力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着力点之一。”平顶山市气象局副局长柴贵海介绍说,气象部门不断完善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开发生态气象服务信息产品,为生态建市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澎湃新动力  重构生态城
  郏县,河南省有名的林业生态县,拥有林业龙头企业12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4个。该县气象局优先在县里的中华杏李试验示范基地、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等生态园区附近布设了多要素气象观测站、气象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
  这仅是平顶山气象部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服务的一个缩影。12月5日,记者在平顶山市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全市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布设在林区、湿地公园、大型水库等不同下垫面性质的自动气象站、紫外线观测站多达120余个,全天候观测大气温度、气压、湿度、风、降水、紫外线、地温、蒸发、能见度等要素,为科学评价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第一手的气象监测数据。

在位于郏县冢头镇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县气象局副局长崔发庄和技术员在巡检气象仪器。在这个全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里,气象部门建设了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人影炮站、土壤水分观测站、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一体的综合气象服务站。
  平顶山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2%,林地面积达到364万亩。由于林区面积大,森林火灾监测、火险预测预警面临较大压力。市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在火险监测预警业务上的投入和研究,开展森林火点监测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时向各级政府提供火险监测预报信息。据统计,今年1-11月底,气象部门就发出了10次森林火险监测预警信息。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鲁山山行》里描绘中原鲁山美景的词句。行走在这里的尧山生态风景区,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鲁山县气象局布设的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就建在景区核心区的尧山镇。“春季植树造林,夏季防病虫害,秋冬防火,这些都需要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服务。”鲁山县气象局局长周娟娟说,气象部门在山上还建设了人影作业炮站,时刻做好林区增雨的准备。

在郏县渣园乡政府里,气象信息服务站成为农民来访最多的办公室。图为县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在通过郏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给来访的村民介绍近期天气情况和生产建议。
  而建在鲁山县董周乡的人影炮站,则护卫着这里占地5100多亩的林风庄园。在这个生态园区,种植有桃、杏、柿、核桃等十几种优质果树及各种绿化树18万株。由于荒山开发工作成绩显著,董周乡曾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乡镇”。今年7-8月份,这里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本该是山青水秀风景旖旎的时节,由于缺水,高温天气又持续,造成大片的果木树出现落果、绿化树逐渐枯萎。8月6日,鲁山县气象局抓住有利作业时机,开展大范围人工增雨作业,全县出现了中到大雨,林丰庄园降水量甚至达到53毫米,有效缓解了旱情。林丰庄园负责人宋建民怀着欣喜之情,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作业现场。“太感谢你们了,这场雨真是贵如油啊!”宋建民说。

2014年,平顶山市出现了1957年建市以来最严重旱情,市政府于7月9日发布全市Ⅲ级干旱应急预警,启动Ⅲ级干旱应急响应。图为8月30日, 宝丰县张八桥李文驿炮点实施高炮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水,生命之源,绿色之根。围绕人工增雨、水库蓄水、林区生态保护、城市生态改善等需求,近两年来平顶山市成功实施增雨作业2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林木植被生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14年夏季,平顶山市出现1957年以来最严重旱情。全市人影作业人员24小时值班,密切监测区域天气演变信息,适时捕捉作业时机,成功开展了13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当年全省人影作业最多的地市,为缓解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全市还重点抓好人工影响天气的探测、播撒、作业指标等实用技术研究,扎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建立了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警服务平台和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建成了郏县、宝丰、汝州防雹增雨作业基地和叶县、鲁山、舞钢增雨作业基地,建成多功能标准化作业炮站20个,形成了可控制全市面积40%的增雨作业火力网和由天气雷达、卫星云图地面接收处理系统、气象观测站点组成的增雨消雹监测网,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和应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记者还走访了舞钢市,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该市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常给当地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境内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漫滩水库周边及其上游,与城区连为一体,面积近200平方公里,每年冬春季节都有多起森林火灾发生,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记者了解到,舞钢市气象局在林区和水库周边设立了4个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在南部山区建设了长岭头、尚店2个集多要素气象观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和尹集、杨庄等4个自动雨量站,地面作业装备控制面达到全市国土面积的90%以上。国有石漫滩林场四林区主任孟庆云说:“长岭头气象服务站建立以来,我们能够随时了解天气实况和气象局提供的气象信息,干旱和防火关键期还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在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宝丰县天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该县最大的蔬菜种植和树苗种植基地。一场即将到来的大风降温将会给蔬菜大棚和即将成熟的西红柿带来危害。县气象局的程长江副局长与技术员一起,将气象信息直接送到大棚里,叮嘱菜农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结合水库蓄水、林区生态保护、城市生态改善等需求,以人影基地建设为主线,提升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柴贵海说,气象部门今后将不断完善汝州消雹森林防火作业基地、鲁山水库蓄水及森林防火生态旅游作业基地、舞钢增雨森林防火生态旅游作业基地等建设项目,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人工增雨消雹系统。
  “这张是最新的大型水库水域面积遥感监测图,可以看到白龟山水库水域面积变化情况。”平顶山市气象局工程师刘海波介绍说,平顶山市境内分布着5座大型水库,近年来市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大型水体卫星遥感监测服务,适时提供大型水体面积变化遥感信息,使各级政府在水库水资源调度调控、防汛抗旱决策时有了直观的信息,为生态建市提供科学数据。
  市气象局还不断深化与环保部门业务合作,建设信息共享的业务运行机制;强化周边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按照新标准要求全面推进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开展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扩散规律、变化趋势及成因等研究。

鲁山县张良镇是有名的蔬菜种植区,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县气象局在这里建起了集约多功能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安装了预警大喇叭,为农业生产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气象服务。图为县气象局局长周娟娟和技术人员来到田间,把气象信息送到菜农手中。
  
   “绿色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围绕“生态建市”开展的一系列工程,让平顶山这座黑色的煤城变成了绿色的“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平顶山气象人既是压力,又是机遇。一方面生态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科学评估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另一方面,不同生态板块对气象需求的不同给我们增加了服务的压力。”柴贵海介绍说,气象部门一定会把生态建设服务需求融入到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每个细节之中,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生态建市”的能力。

呵护新农业  泥土正芬芳
      春季,桃花十里,游人如织;盛夏,鱼塘连片,蛙声起伏;金秋,万亩稻香,白鹭翩飞;冬日,蔬香四溢,客商穿梭……这里,是被誉为平顶山市“小江南”的湛河区。这些如诗如画的情景正是湛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湛河区目前已建成4个多功能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部门根据作物不同发育期,及时更新各类服务信息,同时还通过气象信息服务站网络、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员传递动态气象预报预警和生产建议。

平顶山市艺隆农业生态园是一家以原生态、绿色蔬菜生产为目标的蔬菜生产基地,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很高。图为平顶山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人员,深入草莓、蔬菜种植大棚进行实地调查,并和种植户进行面对面交谈。
  12月5日,时令接近大雪节气。在宝丰县天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职工正忙着给大棚铺上毡子。“天气预报下周三会出现一次降温,要给棚里的西红柿加点暖了。”50多岁的菜农张景站在大棚架上对记者说。在蔬菜大棚里,一排排西红柿挂着青色的果子,长势喜人。县气象局副局长程长江将最新一期《宝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交给公司的技术员蓝转运,并叮嘱他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刮风和降温。蓝转运告诉记者:“县气象局给我们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成功发展帮助很大。”记者了解到,2010年县气象局就在园区内布设了第一个四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满足了日常生态农业生产的气象需求。目前,园区小气候监测系统已积累了近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温室大棚小气候与外界环境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以及气象灾害指标的制定、温室小气候的精细化预报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边是养殖总规模和单场养殖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的叶县双汇牧业,一边是河南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用循环把两者完美地联系起来,生产出绿色的畜产品和农产品,从而实现了效益与生态双赢。”在位于叶县保安镇盐都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内的河南春畦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基地,园区经理田峰向记者介绍说:“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生态建设的强力引擎。”在这里,叶县气象局多次组织业务技术服务人员深入园区,调查了解各类蔬菜生长期气象条件要求,并结合本地气象要素,对蔬菜生产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蔬菜种植、产品引进合理建议。“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及时、准确,提供的气象分析数据对我们帮助很大。可以说,没有气象局的支持,我们引进的品种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田峰对气象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鲁山县张良镇辛家庄多功能气象站是由全国优秀气象信息员罗广聚在自家流转的土地里无偿提供3亩多地建设起来的一个气象服务站。在他经营的园区里,种植有红枫树、石斛、桂花等多种苗木,以及各种时令蔬菜。科学种田,依气象信息种田,让他成为十里八方有名的“半个气象人”。图为罗广聚在进行气象站的日常维护,精心擦去百叶箱上的浮尘。
  在舞钢的河南懋华林果种植公司千亩梨园里,气象部门专门建设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科学指导灌溉。该公司经理邢保民说:“根据气象局提供的土壤墒情和天气预报信息科学安排生产,2014年节约灌溉费用50多万元,现在整个生产活动已离不开气象信息”。而在位于该市枣林镇的河南圣光集团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带来的还有生产理念的改变。科技人员在园区里开展丹参、夏薏米生育期观测;根据各生育期特点,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该公司负责人李振兴深有感触地说:“气象局的技术服务很有针对性,几年来我们根据气象局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调整种植结构,为公司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平顶山市已在97个乡镇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安装电子显示屏,实现了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乡镇全覆盖;自建联建气象预警大喇叭190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7%;建立了由2900多名乡村干部及农业大户组成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如何顺应这样的发展,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水平?市气象局副局长柴贵海对此有着自己的深深思考,他介绍说:“现在农业发展方向转变很快,做好为农服务必须顺应这种转变,包括转变服务的观念和理念。其次,应针对转变找措施,比如针对城市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做好针对性地服务。另外,还要强化措施,提升服务内涵。现代农业大部分还是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作为气象服务,应该结合现代农业的科学性、节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开展全方位的、全程式的气象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
  平顶山市生态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正悄然改变为“看天管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正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次第展开了一幅天蓝、山青、水碧的幸福新村新画卷。(王建忠    周爱春  景俊国    张金萍  王宗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