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档案局现场记录马街书会盛况

03.03.2017  05:09

平顶山市档案局现场记录马街书会盛况    

     

     


    2017年农历正月十三,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在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精彩开锣。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说唱艺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马街村的应河两岸,参加这场空前的曲艺盛会。他们或车搭高台,或倚桌而立,或欢喜悲切,或激昂顿挫,可谓是异彩纷呈。平顶山市档案局摄录人员现场用相机记录下书会盛况,存史留档。


延伸阅读:

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
    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马街书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亮书"是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汉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在乡下如果家里"过事",就来到书会上选择说书人,他们以质论价,即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家中演唱。书价一般是根据上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小则一棚百十元,多则一棚几千元(一个说书摊为一棚)。有时,一个村竟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对台戏局面。
    在热闹非凡的书会上,观众除了看热闹,还要像相亲一样地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致富后还愿的,有盖新房图吉利的,有娶媳妇助兴的,总觉得这样办才会更隆重些、体面些。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供稿:胡建斌

              201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