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28.10.2014  10:56

进入新世纪以来,平顶山市农业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紧锣密鼓,农村经济环境大幅度改善,有线电视村村通普及、互联网络推广应用,电影、电视、文化教育及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同时,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收入渠道拓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大大增加。由此带来了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低水平、单一层次向较高水平和多层次发展。但是,当前,普遍来看,农村文化生活场所、文化娱乐设施、图书、报刊、杂志、文体活动举办等方面都显得供给不足,与较快发展的农村经济、较快增长的农民收入和较丰富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幸福指数,支持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深入了解平顶山市基层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影响农民文化生活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我们对宝丰、鲁山、郏县、舞钢四县市的农村调查户开展了“农民文化生活”问卷调查和住户访谈,并对收回的8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结果分析。本文在专题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平顶山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反映,分析了导致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诸多问题的原因,阐述了促进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民文化生活模式构建方案,以期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平顶山市农民文化生活现状

平顶山市现有532万人(含汝州市),其中农业人口392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平顶山市农村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文化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如何?

(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可喜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群众走访中,看到了很多可喜元素:

1 、文化活动形式日趋丰富,逐步形成特色。 由政府牵头常年开展“三下乡”活动,定期开展农民运动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其规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呈现自娱自乐、百花齐放的文化活动氛围,并逐渐形成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体团队和文化活动品牌。如被称为“魔术之乡”和“曲艺之乡”的宝丰县就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12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2 、农民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化。 除了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富裕起来的现代农民争相购买电视机、音响、影碟机、卡啦OK、手机,电脑和宽带互联网也进入普通农民家里。现代化设备的增加,使农民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支出也大大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0户农民家庭中,在文化生活方面家庭平均年支出50元以上的有14户,51—150元15户,151—300元17户,301—500元17户,500元以上的19户。

3 、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负担逐年减轻、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和现代传媒的影响,使农民能够广泛地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日益增多。80份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平均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15小时以下的有26人,15—30小时的28人,30—60小时的17人,60—90小时的3人,90—120小时的5人,120小时以上的1人。

4 、生活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 农民在满足“吃、穿、用、住、行”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面不断拓宽。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娱乐消遣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养鱼、种花、上网、唱卡拉OK等活动,越来越受农民的欢迎。二是越来越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和对下一代教育培养。科学发展意识在农民头脑中逐渐深化,越来越渴求用科技知识来指导种田、养殖。农村开办了托儿所、幼儿园,有的家庭还给孩子请了家庭教师。这些近在咫尺的新生活方式,真实地折射出他们生存观念的深层变革。

    (二)当前农村文化娱乐供给与需求极不适应

在调查中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从多方面加强。

1 、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当前,平顶山市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非常有限、形式单调。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平时都有什么文化活动时?”时,调查结果表明,“看电视”、“看电影、看戏或文艺演出”是平顶山市农民家庭文化生活最重要的形式,分别占被调查者的87.5%和36.2%;其次是“打牌、打麻将、下棋”占26.25%;“读书看报”占15%;“听广播”占6%;“旅游”占0.02%,其它活动占有率几乎为0。是不是跳舞、健身、参与演出、上网浏览、学习科技知识等这样的活动没有人喜欢参加?当前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对农民的访谈了解到:一是本村组织文化体育活动少,原因主要是没有人组织和没有条件组织。活动内容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唱戏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艺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而县、乡两级组织的活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参与一次不容易,市级几乎没有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二是看书读报难。虽然农村有文化娱乐场所,但是图书报刊特别是具有指导性的实用读物太少。三是看电影难。主要原因是“电影下乡进村少”或“电影院离家太远”,另外,真正反映当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影视作品不多,有的作品质量不高。四是看主渠道的节目难。因上级文艺团体很少入村演出,于是一些自发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体承包民间演出队和“草台班子”趁机占领这块市场,农户家中举办红、白喜事讲究排场,私下请人来吹吹打打成为风气。

2 、农民普遍期待健康的文化生活。 与被调查县(市)农民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农民都渴望更多的文化活动下乡,不管是富起来的、还是尚未富起来的农户,不管是较为富裕的地区还是边远的穷乡僻壤,大家都需要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来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目前,平顶山市许多农村正走向城镇化,这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从我们一路调查的感受来看:城乡差别,不仅在于有多少新村、有多少城镇化标准的乡村联排别墅光鲜亮丽,有多少宽阔的城乡公路气派畅通,更在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差距。没有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来满足农民的这种需求,打架斗殴、打牌赌博、求神拜佛等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村组织的文化活动主要有赛龙舟、戏剧演出、农业技术培训、棋艺比赛、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等。当问到“你是否喜欢参加文化活动”时,回答“非常喜欢”的占27.5%、“喜欢”的占56.25%、“无所谓”的占16.25%、“不喜欢”的为0。这充分说明了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农民共同的期待。

3 、乡镇文化站很难发挥作用。 大多乡镇领导对社会事业的价值认识不到,认为文化活动是务虚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引不起重视。文化站长就是想过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切只能服从乡镇领导安排,应付一下上面安排检查的工作,大多时间被安排干其它工作去了,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在文化工作上。大多文化站设备陈旧、更缺少电脑等现代设备,“春天霉气熏死人,夏天炎热热死人,秋天蚊子咬死人,冬天寒风冻死人”,几乎无人光顾。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在萎缩、消失,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据80户调查资料显示65%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16.25%乡镇没有文化活动中心,18.75%乡镇农民根本不知道本乡镇有没有文化活动中心。在访问的80户人群中,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有11人,偶尔参加活动的37人,没有去过的32人。

4 、落后文化滋生,不良文化不断向农村侵袭。 农村赌博风之所以多年禁而不绝,这与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乏味,需求得不到满足不无关系。现在农民吃的、喝的啥都有了,就是农闲时候没啥事干,年轻人都争着往城里跑,不愿意干农活,一方面是城里能赚钱,更重要的是城里玩的地方比农村多。每年到了冬天,打牌风气就盛行,有很多村庄在春节期间几乎就成了一个大型赌场,家家赌、人人赌,输赢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少数农民沾上打牌赌博习气以后,搞得家破人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近年来,新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尽管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文化生活,交流了致富信息。但是,红火的新村社区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令人担忧。如一些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大声叫卖推销非法出版物等。

      二、农民文化生活现状成因分析

1 、一些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

当前,在基层社会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往往片面地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待文化建设工作就出现了“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加之上级部门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纳入对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更没有把文化工作的优劣作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难免不少干部存在“不抓经济要换人、不抓教育不出人、不抓计生多生人、不抓卫生要死人、不抓文化不烦神”的思想,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软任务,总觉得这不是关紧和重要的任务,马虎一点不要紧。现在考核政府业绩主要硬指标就是看经济是否发展上去,而文化事业不仅占的分值不高,而且考核方式不硬,伸缩性大。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见效不明显,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基层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本地经济建设上,以及财政收入的提高上,从而放松了对本地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2 、资金投入不够,文化事业单位负担过重

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消费事业,加上一些乡镇经济实力不强或领导重视不够,这方面的投入成了一条短腿,在文化建设上很难与经济发达乡镇同步。当前,许多乡镇没有达到文化部关于各级文化事业每年经费预算要占本级财政的1%的要求,且多年没有增加,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经费在逐年减少。由此可见,资金缺短已成为平顶山市文化事业单位的普遍问题。

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平顶山市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传播知识,可供农民学习的图书馆、科技馆等场所在全市大多数农村中没有;而作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流工具,电视、网络等设施在农村尚未完全普及,尤其是网络设施在农村是占比例很少的,这些阻碍了农民学习和获取经济、社会信息的渠道。第二,不少农村都没有可供农民业余时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场所,即使一些地方有,也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变得破旧不堪,如昔日的农村电影院,现在却如同废屋。第三,农村缺乏可供农民在闲暇时参加体育健身的运动设施。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4 、农村文化形式单一,群众文化活动匮乏

调查资料显示,有的乡镇一直没有文化活动设施,有的原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因没有利用没有认真管理而闲置又改作他用;有些村里的群众已几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一场戏;有电视机的农户也因不舍得安装有线电视信号,只能看些地方小台。还有的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没一点,而庙宇、教堂却建起来了。因而,致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抬头,赌博、斗殴等败坏了村风民风。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间文化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观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迷信。尤其是农闲时节,许多农民参与赌博,几乎将一年辛劳所得输得精光,甚至欠下许多外债,严重影响了来年的生产生活和家庭和睦,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5 、文化队伍建设欠佳,专业文化机构后劲不足

这里所说的文化队伍,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专业文化团体以及群众艺术创作队伍。目前,这支队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人员素质不高、后继力量青黄不接的状况。尽管各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近年来,有的文化站已被挪作它用,检查时挂挂牌子,哪个部门检查挂哪个部门的牌子;愿意从事农村文管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文管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化管理职能的行使。

三、促进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必要性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先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迈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农民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的愿望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发展而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1 、农民闲暇生活现状

调查中了解到,现在农民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为 5小时左右,生产劳作时间为6个半小时左右,农民的闲暇时间多。然而,大多数农民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了消遣娱乐、赌博活动上。主要有闲呆、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闲聊等方式,他们的闲暇生活单调,空虚、寂寞、无聊,闲暇时间利用率低。提高素质的学习提高型、发展型休闲生活(如上网、看书报)的时间很少。闲暇生活方式种类结构不佳,休闲窨狭小,休闲环境较差。

2 、农民闲暇时间的宝贵价值

  “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这是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写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人们在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位置主要地取决于个人能力。闲暇时间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较多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素质既是提高经济收入的基础,享受自由与闲暇的前提,同时又是闲暇精神生活本身。因此,农民的闲暇时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倍加珍惜。但事实上,农民的闲暇生活却是闲散地渡过,把时间浪费在单调、空虚、无聊中,而对提高自身素质作用较大的闲暇阅读时间非常有限。

3 、农民不恰当度过闲暇生活的后果

  农民的闲暇时间多,闲暇生活散漫无计划,以消遣、赌博为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益休闲少,闲暇生活质量差,时间浪费大,其结果是,农村的愚昧与落后状况得到延续,这与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极不相称。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赌博,醇本该提高利用价值的闲暇光阴,无谓地虚掷在牌桌是,劳民伤财,输时间,输金钱,还输着自身的前途。赌博还容易使农民丧失勤劳的传统美德,毒害人们的道德观念,造成世风下降,使农村居民纠纷与治安案件增加,对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构成极大危害。

4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文化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有的经济活动已经完全是文化活动,而且越是现代性的经济活动,其文化含量越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就要充分加强和认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一,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经济越是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除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别无选择。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科学、文艺事业的高度发展,可以造就一代科学知识水平较高的新型劳动者,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农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的处境,必须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具备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能力。

其二,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农村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转变,农村社会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多样化,各种矛盾、各种利益的协调更加困难,要保持农村社会的协调稳定,需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精神文化建设是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另外,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缺失,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引发一系列的新矛盾和问题。

          其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在解决温饱后,广大农村群众对求知、求乐和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另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充实农民休闲时光,弘扬农村新风尚,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农村文化生活模式构建方案

现如今,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部分靠党的好政策,搞蔬菜大棚;有的搞土地流转,成片开发进行土豆、红薯、果树、绿化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有的经商做生意,有的利用闲暇时间搞建筑或外出打工赚钱等,农民手中积蓄增多了,许多农民前几年家里房子都盖好了,大件耐用商品也基本齐备,吃、穿、用不愁,生活舒适。农村经济发展是显著加快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当前基层组织对农村文化生活重视程度不高,文化队伍建设力量薄弱,配套设施特别少,农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

从全市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只有25%的农民对自己的文化生活满意,对村里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只有22.5%,对村里文化活动满意度是25%,对市县文化部门文化下乡满意度稍高,也仅有31.3%。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广大农民对本地文化生活满意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为了让平顶山市农民享受到当今社会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大院、广播站、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戏曲团、歌舞队、魔术团等百姓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有效运转,并更积极健康、有声有色地持续开展下去,从而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应当从组织机构保障、活动场地建设、文化活动项目设置、活动可持续性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文化生活构建方案,确保活动有载体、有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让农民喜闻乐见;还要不断创新理念,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进一步不断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各乡镇成立基层“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各乡镇主要领导挂帅,乡镇文化站牵头,将工作重点延伸到村,选好各村“文化家园”活动带头人,广泛发动村里农民,积极开展有声有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是搞好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二是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三是努力建设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设备、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二)以文化活动项目为依托,打造“农民文化家园

以乡镇农村文化站为主体,打造成“农民文化家园”的中心示范点。在中心示范点基础上成立以文化为依托的各种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协调、开展文化活动,并不断向周边壮大、辐射,形成一个示范点一条示范带的格局。

1 、建立起读书科普协会。 (1)分片区成立读书阅览室。(2)为村民办理图书借阅卡,严格借阅手续。(3)制定和执行书屋的管理工作,完善出版物进出登记台帐。(4)按照图书编目要求,对藏书分类编目。(5)经常宣传新书内容,开展读书活动。(6)组织村民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活动。(7)开展灯谜竞猜活动。(8)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科技农业知识,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

2 、组建民间艺术创作协会。 (1)深入乡、村调查、挖掘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家。(2)组织召开民间艺术家座谈会,对今后如何大力开展民间艺术创作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3)民协要借助政府部门开展的文化活动,向社会推出自己的民间艺术家,同时展示本地民间艺术家的艺术品。(4)让民间艺术与市场结合起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还可以组织开展民间艺术作品展览活动。(6)根据本地特色文化,组织采风、写生、创作活动。(7)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将新创作的文艺节目在文化活动中进行展示。组织参与省、市、县(区)各类艺术门类的比赛。

3 、成立歌舞协会。 (1)深入乡、村挖掘民间歌舞元素,进行编创特色歌舞节目。(2)组织召开民间歌舞艺术爱好者座谈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3)借助政府部门开展的文化活动,向社会推出特色民间歌舞。(4)与市场结合起来,为当地农民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现有的腰鼓、秧歌队为基础,精心打造多只女子腰鼓队和秧歌表演队伍,在傍晚、农闲时对队员进行培训,并邀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编排。(5)组织开展民间歌舞汇演、比赛活动。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将新创作的文艺节目在文化活动中进行展示。(6)组织参与省、市、县(区)民间舞蹈的比赛。

4 、探索建立“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家院”。 以科技种植示范、庭院经济带头致富、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为特色,利用农闲,以村、组群众为主体,组织开展小型精彩、形式多样的农民文化活动,打造“农民文化家院”。

5 、探索立“农民文化音乐家院”。 (1)进一步挖掘乡村民乐人才,组织广大民乐爱好者,通过专业老师培训和辅导,进行培训,全力打造一支集吹、拉、淡、唱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团队。(2)利用民间群众的红、白喜事开展服务活动,不但增加演艺人员的收入,更丰富了农村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6 、探索建立“农民文化体育家院”。 以现有的镇、村篮球队为基础,组织农民体育爱好者,随时开展农民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象棋等等体育活动。同时结合农村特色,开始一些具有农民文化生活的体育项目,将群众的生活与体育竞技相结合,打造有益身心健康的农村文体生活。

(三)以现有资源为抓手、以家园文化为重点,提升镇、村文化亮点

目前,有些县区文化资源优势较为明显,比如宝丰县,曲艺、魔术、杂技等文艺项目基础好,已经形成团队优势,进入演出团体,文化产业比较活跃,可以以此为示范点,带动其他县区、镇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1、本着“家园文化”就是只要有空地、有院落,就能找到新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宗旨,在“农民文化家园”的建设初期,以乡镇文化站所在地中心示范点,在中心示范点上成立协会,整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以及区群众艺术馆的专业老师,形成集思想教育、科技培训、文化、体育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开放性的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2、利用乡镇文化站、活动室、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资源,形成一个文化中心示范点带动一条文化示范带的局面,使“文化家园”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文化家园。

五、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以文化为先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直接影响农村稳定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1 、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切实把乡镇文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思想决定行为,认识决定觉悟。基层党委、政府和乡镇干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从解决模糊认识入手,建立起对乡镇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文化培训机制,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首先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中有关文化建设内容的培训,把他们的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其次是要进行文化内涵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强他们对文化的认识。第三是要对他们进行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不但要了解和掌握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要使他们愿意抓文化、喜欢抓文化、知道怎么样去抓好文化。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真正放到重要位置。 

2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引导、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首先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各乡镇要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所在县(市)争取资金投入。努力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公共健身设施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其次,鼓励农民参与,可以以区域为单位结成小组参加文化活动,并在合适的时间举行文化比赛及文化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文化生活交流的机会,也是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另一种形式。另外,对于爱打麻将的人来说,村干部要加强正面引导,化被动为主动,把打麻将变成一种促进亲邻和谐、锻炼老人动脑的健康娱乐方式,强调戒除金钱交易,不定期举行麻将或其他文体娱乐比赛,进一步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群众的干部群众的额凝聚力。

3 、促进文化设施保障建设,努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 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问题是乡镇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乡镇只有解决了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不足问题,才能使农村的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过去,基层党委、政府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上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一些努力,如送文化下乡,文艺节目调演,举办各种比赛,到基层辅导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文化建设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文化二元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为此,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多策并举,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和文化场馆、配套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二是要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捐助。如采取由政府发出倡议,然后由有关部门为捐助者建立功德碑、发放光荣册或在电视、报纸上进行宣扬等方法对企业或个人的捐助者给予鼓励,引导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积极对文化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要引导农村文化建设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于乡镇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允许进行一些非营利性的收费,以此补充其在经营过程中经费的不足;对于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体,要鼓励他们进行产业化的运作和经营,以弥补政府补贴资金的不足,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4 、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在信息时代与城市接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新时代的一员,广大农村也应努力紧跟时代潮流。近些年,在农村,电脑的拥有率提高很快,但网络使用率依然偏低。主要原因是连接到户的宽带网络使用费每年要600-700元,农村居民手里有钱偏向于储蓄、盖房、防老、防病,家里有电视看就觉得了解外面大事了,不舍得花钱交每年的上网费;年轻人手机比较普遍,交10元左右包流量上网,也基本满足应用需求,再开通电脑上网,觉得有些浪费。第二方面,农民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偏少,觉得电脑都是年轻人的玩具,中年以上的家庭成员多数也因为家务活多、外出打工忙,回到家都想好好休息,也不想去玩电脑这类新生事物。

为扩大农民对网络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从网络中开展文化交流、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等知识,建议基层部门采取如下一些针对性措施:一要利用寒暑假,免费请大学生或本地出去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本村全体村民进行电脑基本知识和操作应用的统一培训。二要为农民使用网络申请集团大客户服务,从而降低农民网络使用费;对居住很近、家庭有电脑却实在没有经济条件上网的用户,村里负责购买配发路由器,负责安装调试,实现多家互联共享,促进农村家庭网络应用普及。二要建立村级网站,在网站上定期发布村里的一些事件及政府关于与农民相关的一些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建立讨论区,让大家可以交流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三要鼓励大家从网上多看新闻,搜索创业致富信息及与农业相关的高产方法及信息,及时掌握天下大事。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对于网络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当然这肯定是文明使用,大家也一定会成为新时代“潮范儿”的“”农民。

5 、重视文化传播与管理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文化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关系到农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文化工作者不辞辛劳,艰苦奉献,已形成一支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队伍。但是,近年来,由于政府偏重于经济发展,有关文化振兴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够积极和到位,致使农村文化的一些专职干部工作不安心,队伍不稳定,农村的文化工作出现滑坡。

为了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要着力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站工作队伍,强化基层文化站建设。一是要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待遇,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表彰和激励农村文化工作中成绩突出、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充分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二是面向农村,积极选拔优秀文化人才,为广大农村培训一大批热爱文化事业、责任心强、甘愿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做奉献的文化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

6 、贴近农村实际,切实搞好文化下乡。 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农村输送优秀文化产品,动员和组织城市的文化工作者,搞好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下乡的工作,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菜篮子”。

(1)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人才优势。积极动员和组织专业艺术人员到农村去,以讲课、辅导和示范等方式,帮助农村培养各类文艺人才,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2)鼓励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城市文艺单位特别是县(市)级文艺团体应多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从人员配备、剧目选择到表演形式,都要贴近农民生活和欣赏习惯。

(3)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要送图书下乡,有针对性地向当地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和科技书刊。

(4)利用当地优势,搞好文化资源开发。我市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有开展民间文艺活动的传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文化,要加强推广和深度开发,保持优秀民间艺术的特色,提高艺术性、观赏性,促进优秀民间艺术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7 、发展集镇文化,充分发挥集镇文化的辐射功能。 处于城市之尾村落之首的集镇,作为城乡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渡性区域,更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在吸纳现代文化的同时,又将这种文化传导辐射给广大的农村。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集镇文化的这种辐射功能。一是要加大投入,巩固和建设集镇文化阵地。要强化办集镇文化的路子,打破政府包揽一切的局面,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社会力量兴办集镇文化事业。二是要充分的发挥集镇文化教育、娱乐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服务。通过集镇文化的辐射,影响并改变农村文化,如在发展集镇文化中大力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科技兴农,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有繁荣的文化与之相伴,达到同步繁荣。发展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强烈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度重视物质技术层面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价值层面的建设。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货币资本的投入,更需要人力资本;不仅需要经济动力,更需要人文建设资源。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农村社会的人文环境同样十分重要,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代社会,知识即是财富,人的素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要从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出发,从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着眼,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努力培养和锻造出一代适应城乡协同发展要求、思想文化与技术同步的新型农民,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务工人员,确保下一代、下下一代农村子女的优质教育环境的建立、促进全社会共同进步与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