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110危机干预热线开通7年 干预近2600人自杀
□记者章杰文 张琮摄影
核心提示|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发布的首份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大约每40秒就有1人轻生,相关研究还显示,我国每年自杀的人数近12万。洛阳市率先在全省开通了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每年也不断接到各式各样原因导致自杀的求助电话。“如果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够拉他们一把,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悲剧发生。”洛阳市24小时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负责人杨延卿说。
事例一个电话把她从生死的边缘拉了回来
园园(化名)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不知从何时起她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同宿舍的灵灵(化名)。“一开始接触,我感觉灵灵很虚伪,后来不想跟她说话,甚至不想看到她。”园园说,后来这样的感觉越来越严重,她甚至不想在宿舍里多呆一秒。
据园园说,即使自己避免与灵灵接触,可是情况也没有丝毫的好转,甚至晚上做梦都会不断的“看”到灵灵的身影,“听”见灵灵的声音。“我简直要疯了,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不想活了。”园园想在9月6日这一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她想找个人倾诉一下,于是在网上找到了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64110110),拨了过去。接电话的是该热线的负责人杨延卿,在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疏导后,园园终于答应周末去看心理医生。
成果开通7年来,干预近2600人次自杀
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于2009年开通,也是全省最早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热线自开通以来接到有自杀倾向的热线近2600个,大部分人通过专业疏导能放弃自杀,可是仍有8%左右的人会踏上不归路。
每年的开春和6月前后都是接打热线的高峰期。男性成了电话的主要倾诉者,他们的问题,多因为工作压力与人际关系紧张;女性的话题,总绕不开婚姻、家庭与孩子;青少年的焦虑则主要来自于学习压力和接触社会的不适应。“脑力劳动者通常比重体力劳动者的烦恼要多。”杨延卿说,尤其是“三高”(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人群烦恼远远多于其他群体。
“自杀的人其实很可怜,很多人不是真的特别想死,只是遇到了很大困难,找不到其他方法了。”杨延卿表示,这个时候,最需要别人来“拉他们一把”,即使“拉他们一把”的是一个陌生人,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就扮演的是这么一个角色。
“通常有自杀倾向的人,性格都较为内向、偏执,受到了一些挫折后,就极其希望得到社会支持,一旦支持系统坍塌,那种孤独、无助、沮丧的感觉极其强烈,就进而导致实施自杀。因此在自杀前期,需要其家人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杨延卿说。
尴尬知道的人有限,专业人才欠缺
杨延卿说,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他就曾接到一个来自湖南的电话,对方是一名30多岁的女子,因为婚姻“小三”插足,这名女子在服用安眠药之前,拨打了洛阳的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希望最后能有人听听她的痛苦,经过两名心理咨询师轮流不间断疏导,晚上11时这名女子终于放弃了自杀,并在次日3时许,发来短信表示感谢,说自己差点就做了傻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成年人并不知道心理110危机干预热线,他们在“扛不住”生活压力的时候,更愿意自己闷着,等着“时间治疗心伤”。“宣传不够”,杨延卿认为这直接导致公益热线的知晓度低,公众出现问题,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心理危机干预,只有在对方有需求的时候才能进行进一步干预,如果对方并不透露,那么,我们是没有任何办法进行干预的。”杨延卿说,目前由于人手有限,有时候无法与110进行联动,只能是对方拨打热线,才能进一步疏导,此外还有一些病人无法忍受病痛选择自杀。
所以,杨延卿希望,在公共卫生政策方面,不仅要成立一些有关自杀的研究和干预机构,医院更应该建立自杀预防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减少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
社会学者安锋认为,心理危机问题很早就被社会上注意到了,但是很多市民的认识还停留在“心理疾病=精神病”层面,甚至最初心理危机的诊疗科室就设立在精神卫生医院,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在他看来,洛阳的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相对较晚,行业管理的规范有欠缺,需要政府部门引导,并加强人才的培养,在管理规范上,可借鉴发达地区对于心理咨询行业进行的管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