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泪与笑”的2015年:希望与危机同在
岁末将至,一个“笑哭脸”的表情符号当选为2015年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这一符号,折射出即将过去一年里世界的侧影——危机不断,但希望总是在泪水中升腾。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从黑海之北到地中海之滨,从塞纳河畔到撒哈拉之南,硝烟弥漫,暴力不断,恐怖丛生……危机潮涌有如惊涛拍岸,呈现出扩大化、碎片化之趋势。
扩大化体现在,危机已经突破区域界限,迅速向域外乃至全球扩散。
恐怖主义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1月《沙尔利周刊》事件,4月肯尼亚大学被“血洗”,6月突尼斯酒店遇袭,10月俄客机遭恐袭坠毁,11月巴黎系列恐袭……从年初到年末,从中东到欧美,从亚洲到非洲,恐怖主义加速蔓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凋谢逝去。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是这一轮恐怖主义膨胀的“主力军”,成为国际社会的“心头大患”。纵观全球恐袭事件,许多都与“伊斯兰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国际社会加大了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力度,但从根本上清除这一“毒瘤”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伊斯兰国”与叙利亚问题纠缠在一起,千头万绪,中东日益成为教派冲突、大国角力之地,理顺之路漫长艰辛。
叙利亚内战不断与恐怖主义野蛮生长的另一个“副产品”是难民危机。一年来,一场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难民危机席卷欧洲大陆,且愈演愈烈。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卧眠”海滩的图片让世界揪心,也叩问着世界的良心……
碎片化体现在,危机越来越跨越地域,形式多种多样,“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影响多元深远。
环顾世界,除了战争与恐怖主义肆虐,这一年还有让欧洲人心惊肉跳的希腊债务,拉锯十余年耗时费力的伊朗核谈判,让世人谈虎色变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等。危机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个个接踵而至,让世界应接不暇,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危机中,欧洲裂痕明显深重,政治版图犹如拆开的拼图;危机中,中东格局重新洗牌,社会被撕裂;危机中,大国博弈加剧,美俄斗法升级,美欧貌合神离……及至年末,俄罗斯和土耳其围绕“战机击落门”的纷争,让局势更加复杂。
还有一些矛盾仍在积累发酵。如朝核问题,朝鲜声称拥有氢弹,让世界为之侧目;如南海,美军单方面炫耀武力让平静之海风急浪高,一些周边国家看美国“眼色”玩“小动作”。这些动向若得不到有效管控,则有可能演变成新的危机……
综观这些危机,其实并不是孤立发生,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爆发,相互之间勾连影响。归根结底,这源于国际秩序的失调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失灵。
持续了4年多的叙利亚危机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如果有一个可行的区域或国际安全体系,也许本来可以避免或至少遏制这场灾难。
追根溯源,美国难辞其咎。自本世纪初以来,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炮制大中东计划到鼓动西亚北非动荡,导致中东地缘政治力量严重失衡,一些国家政治秩序陷入塌方式危机,地区乱局正在以超出多数人想象的方式蔓延和升级,成为“伊斯兰国”等极端、恐怖势力滋生的温床。更让人忧心的是,无序已扩散外溢到世界其他地方,全世界都成为“受害者”。
“一枚硬币有两面”。2015年,危机看似碎片满地,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过于悲观。
摊开地图,我们这个寰球依然阳光遍洒,和平、发展、进步的图景扑面而来: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凝聚共识,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历史性协定……在这图景之中,最值得注目的是,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危机处置的谈判桌前,中国作用的“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中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管控危机,中国呼吁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并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面对猖獗的恐怖主义,中国向世界传递反对恐怖主义的坚强决心,呼吁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组成反恐统一战线。中国一贯强调,打击恐怖主义要多种手段并用,注重标本兼治,不要搞双重标准。
管控危机,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对话协商,并在一些危机处置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7月,伊核问题谈判终于画上句号。中国在谈判的一些重要节点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提出中国方案,让陷入僵局的谈判峰回路转。
管控危机,中国为全球发展发声,倡导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能够成功达成历史性协定,就与中国的积极贡献密不可分。中美最高层的电话磋商,中国与印度、巴西、欧盟等先后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多国际媒体称赞中国是推动巴黎大会达成成果的领导力量。
201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呼声增大。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正日益深入人心。
危机始于失序,危机呼唤秩序,危机孕育希望。2016年正一步步走来,我们对世界未来有信心。(记者柳丝 吴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