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实施“六项工程”促进学校转型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动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策略,围绕“内涵建设有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这条主线,加快学校转型发展,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务求实效,转中求进,转中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新体系建设工程。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以“师资型、应用型、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分类培养新体系建设工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力争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近三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24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确定了7个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单位,出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学校与商丘市旅游局、梁园区人民政府、商丘电视台等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富士康集团、河南煤化集团、河南航天金穗电子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实施高层次科研项目突破与带动工程。 该校修订完善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了“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计划”,设立“学校青年科研项目”等一系列科研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三年来,学校累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33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该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刘纯献教授主持申报的《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框架与思想基础研究》折桂重点项目,是2012年河南高校获批的两项国家重点项目之一,实现了该校科研水平质与量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实施三级科研平台和社会服务提升工程。 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省、校、院(部)三级科研服务社会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建成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使该校省厅级科研平台达到8个。聚焦区域特色文化,重点开展庄子文化、汉梁文化、三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报开设的“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专栏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全国老庄、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实施中外合作交流拓展工程。 通过与英国伍斯特大学、美国卡普兰大学等国际友好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化的先进办学理念,并在消化、吸收、创新、提升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激活了学校应用转型。开设生物技术及应用、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技术等实用性强、地方社会发展需求量大的应用型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l6个,国际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余人,每年外籍教师来校任教20多人次,国际合作办学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实施基础建设提升工程。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加强实验仪器设备建设,利用价值5600万元人民币的德国贷款第一批设备新建上百个实验。全面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完成了平原路校区1.8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1.2万平方米学生食堂的建设任务。总额达557万元的商丘农行—商丘师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在实施中。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启动“办学条件改造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解决师生反应的茶水供应紧张、家属区电路老化等问题,切实改善师生生活设施条件,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商丘师范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