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研究

20.01.2016  10:30

一、绪论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小微企业群体的重要性。2012  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于  7  次提到我国小微企业,紧接着  4  月下旬国务院颁布了从财政税收、金融、公共服务等  8  个领域对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的红头文件即《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2013  年  2  月,在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苗圩部长强调,2013  年扶助小微企业发展,这个是转型升级行动的重要计划内容。紧接着  3  月,工信部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的制度文件方案。2014年,继而出台《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这些措施加强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地位,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对小微企业的高度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发展研究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课题。

2011  年  7  月,中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及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新规定根据近年来各个行业的发展,对原中小的划型标准作了修正,并在原先划分的中型、小型企业之外,增添了微型企业这一企业新类别。这次官方将小微企业独立出来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此次企业划分也对今后对小微企业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新的标准规定将十六个不同种类行业中的企业以从业人员、总资产量、年销售收入等作为参考指标进严格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还有微型企业,自此我国政府及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及修订,终于完成了迄今为止我国最为完善的企业的划分标准。其各行业详细划分标准内容如表一所示:

表一: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2011)

行业名称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大型

中型

小型

微型

农、林、牧、渔业

营业收入(Y)

万元

Y≥20000

  500≤Y<20000

  50≤Y<500

Y<50

工业  *

从业人员(X)

X≥1000

300≤X<1000

  20≤X<300

X<20

营业收入(Y)

万元

Y≥40000

2000≤Y<40000

  300≤Y<2000

Y<300

建筑业

营业收入(Y)

万元

Y≥80000

6000≤Y<80000

  300≤Y<6000

Y<300

资产总额(Z)

万元

Z≥80000

5000≤Z<80000

  300≤Z<5000

Z<300

批发业

从业人员(X)

X≥200

20≤X<200

  5≤X<20

X<5

营业收入(Y)

万元

Y≥40000

5000≤Y<40000

1000≤Y<5000

Y<1000

零售业

从业人员(X)

X≥300

50≤X<300

10≤X<50 

X<10

营业收入(Y)

万元

Y≥20000

  500≤Y<20000

100≤Y<500 

Y<100

交通运输业  *

从业人员(X)

X≥1000

300≤X<1000

  20≤X<300

X<20

营业收入(Y)

万元

Y≥30000

3000≤Y<30000

  200≤Y<3000

Y<200

仓储业

从业人员(X)

X≥200

100≤X<200

  20≤X<100

X<20

营业收入(Y)

万元

Y≥30000

1000≤Y<30000

  100≤Y<1000

Y<100

邮政业

从业人员(X)

X≥1000

300≤X<1000

  20≤X<300

X<20

营业收入(Y)

万元

Y≥30000

2000≤Y<30000

  100≤Y<2000

Y<100

住宿业

从业人员(X)

X≥300

100≤X<300 

  10≤X<100

X<10

营业收入(Y)

万元

Y≥10000

2000≤Y<10000

  100≤Y<2000

Y<100

餐饮业

从业人员(X)

X≥300

100≤X<300 

  10≤X<100

X<10

营业收入(Y)

万元

Y≥10000

2000≤Y<10000

  100≤Y<2000

Y<100

信息传输业  *

从业人员(X)

X≥2000

100≤X<2000

  10≤X<100

X<10

营业收入(Y)

万元

Y≥100000

  1000≤Y<100000

  100≤Y<1000

Y<100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从业人员(X)

X≥300

100≤X<300 

  10≤X<100

X<10

营业收入(Y)

万元

Y≥10000

1000≤Y<10000

    50≤Y<1000

Y<50

房地产开发经营

营业收入(Y)

万元

Y≥200000

  1000≤Y<200000

  100≤Y<1000

Y<100

资产总额(Z)

万元

Z≥10000

5000≤Z<10000

2000≤Z<5000     

Z<2000

物业管理

从业人员(X)

X≥1000

300≤X<1000

100≤X<300 

X<100

营业收入(Y)

万元

Y≥5000

1000≤Y<5000 

  500≤Y<1000

Y<5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从业人员(X)

X≥300

100≤X<300 

  10≤X<100

X<10

资产总额(Z)

万元

Z≥120000

  8000≤Z<120000

  100≤Z<8000

Z<100

其他未列明行业  *

从业人员(X)

X≥300

100≤X<300 

  10≤X<100

X<10

说明: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须同时满足所列指标的下限,否则下划一档;微型企业只须满足所列指标中的一项即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和我国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小微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发展小微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是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其数量已占我国市场主体的绝对多数,创造了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2013年《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小微企业总数为1169.87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6.57%,若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小微企业所占比重则达到94.15%;而小微企业解决新增和再就业人数占比为70%,在小微企业就业的城镇居民比重为70%,而在小微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约为80%,我国65%以上的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由科技型小微企业创造的。据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总数为29.6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2%,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万亿元,实现利润2.4万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

二、南阳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全市小微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小微企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市,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小微企业持续较快发展,增速超过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据测算,2014年全市小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2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为38.9%,持续担当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小微企业个数不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发展

近年来,小微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企业个数不断增加,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突出。截止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总数达到1179家,占全市的比重为79.4%;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亿元,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77.2亿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累计上缴税金34.2亿元,同比增长7.5%。

(三)规模以下工业增长平稳

  近年来,规模以下工业作为规上工业的后备军,经济增长平稳,是全市小微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总数6484家,城乡个体工业单位24240家;累计完成增加值193.70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带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近年来,小微企业已成为南阳市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小微企业在为全市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它不仅吸收了社会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纳了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流出来的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已成为南阳市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小微企业经营范围涵盖了众多领域,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截至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人数达到15.6万人,占全市的比重接近40%;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33.3万人,城乡个体工业从业人员60.1万人。

(五)借助产业集聚区平台,小微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随着近年来产业集聚区的较快发展,小微企业如沐春风,部分县经济结构开始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从近年来对16个县(区)的调查情况看,规模以上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截止2014年底,有9个县(区)小微企业个数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初步形成高新技术、光电、新能源、化工等若干产业集群,推动了小城镇规模扩张和人口集聚,提高了城镇化水平。随着小微企业的普遍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全市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产权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支撑上,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深层次的变革,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三、南阳市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上升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是仍然面对诸多障碍与问题:诸如,地区分布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与行业分布不合理;税费优惠政策不足,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创新,信用担保不完善;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培训、咨询辅导、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技术支持等体系缺乏等等。就全市而言,近年来,小微企业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与全省比较,小微企业占工业的比重偏高

  截止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总数达到1179家,占全市的比重为79.4%;从全省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总数达到15721家,占全省的比重为77.1%,全市高于全省比重2.3个百分点。全市小微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亿元,同比增长1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南阳市在小微经济方面相比较全省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二)产业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小微企业产业分布严重不合理。小微企业产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建筑业、房地产、租赁、商业服务、农林牧渔、住宿餐饮等行业,高新技术行业、金融业以及相关国有垄断行业涉入很少,这种依靠走相对低价格与低附加值的传统发展路径将会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普遍不高的产业层次将会增加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融资困难,生产成本高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最大拦路虎莫过于是融资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目前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与服务体系缺乏是主要原因。缺乏相应的小微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与贷款工具,同时缺失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信用担保法律法规与再担保资金补偿机制,从而无法有效发挥担保机构的信用杠杆作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从调查来看,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以上来自自筹资金,而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自筹资金的比重占到88.0%,仅有11.2%是国内贷款。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资金实力弱,拟担保物少,贷款信用水平参差不齐,抗风险能力低,加之股票、债券市场门槛高,集资又受限制,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小微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税费成本都相当高,这都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四)  产业集群度较低,市场拓展能力不强

市县工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关联度不高,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而且缺乏有效协作。集中在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上简单聚集的多,真正形成产业集群的少,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虽然各地都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有的园区主导产业有四、五个,但是主导产业企业数量不多,协作能力不强。企业生产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低、中端节点,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产品比较单一,结构趋于雷同,产业链条延伸得不够长,整体市场竞争优势缺乏。自身的整体实力较弱,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

(五)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

南阳近年来虽然培养并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但从整体来看,全市小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依然普遍偏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一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依然落后。多数企业生产设备老化,高端设备少,产品质量不高。二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能力欠缺。许多生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产品升级换代进程缓慢。比如传统的纺织业,目前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粗支棉纱、白坯布为主,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高档纺织产品比重较小。三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少。目前,不少企业产品仍以贴牌和代加工为主,有的即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在市场上真正叫得响、走得开的产品和商标不多。

(六)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员工流失率高

小微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签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超时加班,拖欠工资等侵权现象较为突出,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员工流失率较高。主要表现为:1、劳动保障水平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流于形式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仅20%左右,大多为管理人员,更多的私营企业不依法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员工养老、失业、伤残、疾病难有保障。2、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员工超时劳动极为普遍,有些私营企业劳动强度过大,使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疲劳状态。3、小微企业很少建立工会、党工委等组织,当职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职工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无处诉求,没有健全的解决劳资矛盾的渠道。员工不断流失,熟练工不足,使得企业正常生产难以维持。

四、加快南阳市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当前,全市经济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时期。小微企业在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也显现一系列新的特点,我们只有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所面对的这些问题,小微企业才能做强做大,一路前行。

(一)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小微企业要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升、转变发展方式,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优化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融资“瓶颈”。融资环境好比孵化小微企业的室温,资金是小微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同时又是制约着科技创新的一大障碍。我国现行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已初成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如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分别出台了指导意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2004年在深交所推出了中小企业板,随后于2009年推出了创业板,2012年新三板扩大试点,都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机会;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366家,累计为38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担保总额8051.87亿元等。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然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速度未能匹配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融资难题却依旧是部分小微企业头顶驱之不去的“阴霾”。

一是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提高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能力;二是鼓励银行简化授信流程,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建立快速通道,减少审批环节,完善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提高放贷效率;三是规范对企业的融资服务,清理纠正金融服务的不合理收费,降低隐性成本;四是帮助企业建立规范、透明,能真实反映小微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切实提高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五是要探索建立民间融资机制,吸纳农村的社会闲散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扶持;六是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扶持作用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实施更为便捷的小额贷款等方式。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营造互动合作环境

小微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新,并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以往政府多以“撒胡椒粉”的方式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被分散的资金难以发挥切实有效的深层作用。因而,我们要考虑如何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资金用于能够撬动和活跃市场的杠杆效应上,或许能够事半而功倍。此外,需要开发提升小微企业创新精准度的定位系统。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必须借助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帮助小微企业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精准出击,从而使小微企业获取长期的、持续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营造创新的互动合作环境主要包括创新要素、资源、活动以及扩散等维度。产学研协同、投入资金、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区域之间的合作等,这些要素在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承担着沟通和促进的作用,是营造小微企业创新环境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层次的协同创新以谋求突破与提升驱动力。需要通过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等壁垒,实现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的优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创新能量,提高创新效率,形成优势互补、创新要素快速流动的协同创新网络。当然,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需要进一步做实,继续提高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参与度,在政策协调机制下建立“大学—政府—企业”的三重互动关系,同时鼓励国内研发实体充分运用国际基础设施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高创新效率,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体系。通过释放高校与研究院所的创新优势,调动小微企业和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三)提高信息环境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环境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资源优势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内外部信息沟通交流机制,企业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小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服务系统已由2000年的一个国家总站扩展到大约50个省级分站、900多个二级分站,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得以进一步畅通。小微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广泛的三类信息系统,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支持度较高。

然而,目前小微企业信息环境利用率仍然较低。我国小微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这造成了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滞后,特别是小微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调查显示,82%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只能基本能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50%的企业信息化处于单项应用,只有5%的企业信息化处于全面集成应用阶段。另外,虽然政府在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中小企业实际使用平台的频率与效果并不理想,仅有约11%的中小企业使用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且对平台使用效果表示比较满意或满意的比例仅45%。  或许大数据在创新环境中的运用能为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指路。通过推进我国小微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服务,从改善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产业技术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经济信息与技术信息。建立咨询服务公司和小微企业发展中心,为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通过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相关信息的梳理整合,小微企业从中获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资源重组、颠覆过往、改变改良的新创举,实现良性运作。

(四)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小微企业创新与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内容涉及科技进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等与鼓励创新有关的若干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极大地促进了小微企业的成长。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于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年底,月销售额2万至3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营业税增值税。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一年,小微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营业税减免合计612亿元,其中,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户数为246万户,减免税额101亿元,受益面达90%以上。《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中允许银行对小微企业开展续贷业务,把正常续贷业务列为正常贷款,大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财务压力和时间成本。可见,我国创新法律体系及财税政策正在不断完善。

同时,还需注意到我国创新法律体系和财税政策仍有提升空间。政府要继续完善小微企业在主体、产权、交易、税收、融资、投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护私人财产权和现代产权关系的法律体系,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要从完善市场,建立地方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上下功夫,并设立专门的执法部门进行管理,保障这些法律法规能够顺利实施。依法管理市场以及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对小微骨干企业的扶持,集中精力扶优壮强,把更多的土地、资金等资源优势向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重点倾斜,同时着力关注创业阶段的企业;要着力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综合审批服务平台、技术转让平台、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还要抓好政策服务与落实。要大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认真制定和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搞好系列政策的深化、细化、配套和延伸,加强督促检查,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引导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小微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其在经营中的各种交易费用偏高,在产品销售中不易形成品牌效应和畅通渠道,而且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往往是弱势群体,而有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恰好是小企业生存的最好载体,它能够帮助小企业降低交易费用,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政府应该转变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强引导、监督行业协会在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行业协会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完善对行业协会的立法,加强行业协会资源整合,建立一个分工明确、区域设置和层次设置合理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在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服务会员企业、优化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尽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由外来加工向拥有核心技术的转型。同时,评选全市小微企业的先进典型,带动全市小微企业跨越式发展。

(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对于小微企业来讲,要提升产品的创新点和科技含量,前提条件就是具备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小微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确保其拥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为自主创新做好坚强的后盾。企业应建立与员工的工资协商机制,通过股权分配、子女就业等人才激励政策,培养并留住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和动力支撑,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合理人性化的人才评定体系、目标激励,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为员工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创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战斗力。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找到与企业双赢的职业发展道路,以稳定人才。

(七)构建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凝聚力

  纵观世界,每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强化团体意识,而且使企业和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要做大做强,最离不开的也是企业文化。要通过调查分析企业现状、行业态势、竞争状况、企业最终目标等,得出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发展要求,最终归纳总结出企业远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以及企业口号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分析员工需求,挖掘员工潜能,令员工从内心接纳企业文化。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