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市经济运行综述(一):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

12.01.2015  11:43

      发展之风,吹暖大地,冬日的新郑呈现着不一样的风景。

        不久前,我省社科院《 河南 经济蓝皮书(2015)》正式向社会公布。全国百强县——新郑市锦上添花:在全省108个县(市)中,新郑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蝉联第一位。

        2014年,发展诉求与“三区叠加”的正面相遇,构成了新郑经济新常态。不在速度上纠结,转向质量的提高。新郑市委、市政府早研判、早谋划、早部署,以一揽子力度大、作用实的措施,全力以赴“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新常态下努力融入和承接,找到了新增长的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新郑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0.47亿元,同比增长21.2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7.87亿元,同比增长0.6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实现50.12亿元,同比增长31.82%;税收收入完成37.87亿元,同比增长37.12%。

        2014年,新郑经济“”有张力,“”有所为,值得品读。

        造血——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决策者对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

        近几年,新郑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突出“融入”和“承接”,向郑州都市区快速融入,向新兴崛起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快速融入,同时根据独特的区位优势,承接沿 海地 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顺风顺水,成绩斐然。

        新郑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39.55亿元增至2013年的525.28亿元,增长2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1.57亿元增至38.03亿元,增长76.3%;主要工业增加值由263.38亿元增至309.92亿元,增长26.8%。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将趋于平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土地供应日趋紧张、项目推进比较缓慢等自身发展难点较多。

        “我们在正视结构性矛盾和困难的同时,必须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在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是回答。

        经济自信既源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更来源于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决策。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新郑“三区”叠加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基础优势不断释放。新郑于2014年初谋篇布局临空经济强市建设。

        对形势的分析研判,全市上下孜孜求索。去年8月,新郑市召开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全市上下的发展信心和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从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成效中印证了战略思路的科学性、正确性;从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潜力中拔高了目标站位;从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中加快了跨越赶超的步伐。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郑经济持续前行的路径何在?内需之中,最大的潜力是新型城镇化,可以“一发动全身”。  “两城两市镇”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十纵十横”交通路网体系已基本建成,再加上郑州地铁2号线、有轨电车等重大项目的延伸,带来了良性循环的综合升值效应。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武告诉记者:“新郑的新型城镇化已经走过了‘短期负债’的阵痛期,进入了‘中期平衡’的过渡期,即将迎来‘长期收益’的发展期。

        与此同时,围绕“三主三辅”主导产业,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新郑经济升级版。目前,新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5家,完成主要工业增加值309亿元,增长12%  ,直接带动就业10万人。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抓好惠民富民“六大工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