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文化 “郑”璀璨绽放 ——新郑市民文化略影

22.09.2014  11:35

      新郑,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和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交相辉映;轩辕黄帝、子产、韩非、白居易、李诫等名人灿若星辰。
      而相对于这些古老的文化而言,新郑的“”文化正以一个个亮点凸显在市民的生活中。广场上,歌声飘荡、舞步飞扬;村庄里,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市图书馆内外,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农家书屋里,挤满了汲取知识精华的村民……新郑的村村落落、大街小巷,处处浓浓的文化馨香扑面而来。如果说,坚固厚实的高楼大厦彰显的是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新郑市民一张张喜悦从容的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文化之美。如今,放眼古都新郑,这种幸福之美、文化之美处处绽放。
      今年新郑启动了“六个一”文化惠民工程升级版——“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即在全市社区(村组)打造百支文艺队伍,培养千名文艺骨干,将下乡送文化变为下乡种文化,将观众变为演员,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实现全民参与、万家欢乐。新郑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既注重盘鼓、戏曲、舞蹈、舞龙、舞狮等动态类队伍建设,同时也注重下棋、绘画、剪纸、书法、十字绣等静态类队伍建设,通过“万家”参与,真正实现“万家欢乐”。截至目前,市、乡两级共开展广场舞、戏曲、盘鼓、剪纸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培训12期,培训各类文艺骨干2000多名,组建队伍600余支,选拔、聘用文化志愿者600多名。“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举一子而全盘活,解一卷而众篇明,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先进文化,又活跃了群众生活、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村组)的活力。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育文化”,想群众所想,送群众所需,变观众为演员、变看戏为演戏,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让主流文化占领社区文化主阵地,“百千万”“”得下去,自然“”得起来!
      与此同时,组织举办的送书下基层、春节象棋大赛、灯谜晚会、拜祖大典迎亲文艺表演、庆“六一”青少年书画精品展、文化活动进万家、“文明河南·欢乐中原·魅力新郑”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极高。
      “市民文化大讲堂”、“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讲座品牌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使文化讲座追星族也应运而生。这些文化讲座形式多样、内容互补,受众甚广,影响巨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郑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而“厚德自强、传承创新”新郑精神的提出,更是传承了该市厚重黄帝文化的基因,彰显出63万人的精神标识。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好媳妇”、“好婆婆”、“最美故里人”、“知识型家庭”等评选活动的举行,越发显现出市民积极向上、超越自我的精神,更有刘金镏、花书增等入选“中国好人榜”。
      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的兴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新郑的公园、街头、乡村,文化和旅游交相辉映,把新郑点缀得分外迷人。畅游故里,游客们可以在旅游中感受新郑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不出户,游客们只要打开新郑市特色文化数字网,黄帝文化、新郑历史名人、具茨山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大枣文化、古籍书目、地方文献等11个数据库显现出来,游客们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饱览了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特色文化数字网的开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注重市民文化的普及,也要注重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该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但让百姓享受到了文化权利,还逐步让村民培养起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文化虽无形,却在传播的过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欣赏先进、活泼、欢快、健康的文艺演出,现在成为新郑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今年以来,新郑共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活动35场,“双百”演出64场,深入村组、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开展“公益电影送基层”活动,共计放映1380多场。不断完善两馆建设的同时,继续全面建设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不仅坚持向群众免费开放,还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演出、科技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活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文化加油站”。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市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曾经见证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兴衰的古都新郑,正持续激荡起文化惠民的澎湃热潮,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事业正如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如今,新郑的节日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家文化等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培育了城乡群众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更为建成小康社会、提升百姓幸福感、推进文化繁荣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画卷。它让我们回归了内心的沉静,体会到文化浸润心灵的高雅享受。
      新郑,正日益呈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动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