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八大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进入新阶段五项重点力促再发展

09.09.2014  11:39

      今年上半年,我市8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32.8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完成44.5亿元,同比增长9.9%;亿元以上项目完成298.3亿元,同比增长3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6亿元,同比增长17.4%,居全省第4位,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4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显示出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准确把握“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按照“四集一转”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四突出、四提升”,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功能、推进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集聚区建设进入全面提升功能作用的新阶段。上半年发展成效明显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各产业集聚区狠抓项目建设,认真组织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采取领导分包、台账管理等有效举措,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8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32.8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居全省第4位,高出全市投资增速7.2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的64.2%,产业集聚区内累计施工项目30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7个,新开工项目63个,完成投资298.3亿元,同比增长32.2%。君恒长链二元酸、中福矿山机械、龙迈电动车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盛源化工项目竣工交接、丰利石化项目加快建设;瑞德压力容器、聚乳酸纤维、兴泰金属结构制造等项目相继投产。       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图谱招商,进一步加快集群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上半年,8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3.2亿元,同比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6亿元,同比增长17.4%,居全省第4位,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亿元,石油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60亿元,家具制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近4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上半年,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4.5亿元,同比增长9.9%,共开工建设了41条106.7公里道路升级改造项目,铺设管网97.1公里、电网54公里。清丰县省级家具质检中心等一批配套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台前县教育园区、南乐县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完工;8个产业集聚区的污水处理厂全部竣工投用,实现了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全覆盖。       产城互动健康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路网、管网等配套设施实现了与主城区的对接互通,金融、邮政、公交、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集聚区延伸覆盖。目前,产业集聚区内迁并村庄40余个,改建中小学17所,新建医疗机构10所,金融、邮政、通讯等网点42家,9个新型社区正在建设中,吸纳就业人员10.2万人,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了新型城镇体系建设。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一系列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效措施―――       建立严格的台账制度。建立台账管理制度,摸清了各产业集聚区整体建设情况、运行态势、发展质量等方面的底数,并加强统筹协调、分析指导和督促推进,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成效,提升发展质量。       组织“对手赛、挑战赛”和观摩点评活动。组织好每年三次“对手赛、挑战赛”和观摩点评活动,各县区形成了明争暗赛、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以观摩促发展,以观摩促赶超。       强化集约节约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集约节约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对产业集聚区内单独供地项目提出了明确标准。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突出考评重点,发挥产业集聚区考核导向作用,参照《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出台了《濮阳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用量化、细致的考核标准,督促各县区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下半年敲定五项重点工作       “下半年,我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五个坚定不移’,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发展‘131’工程,继续做大总量、壮大产业、增强实力,加快转型、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统筹兼顾、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区对企业、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对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提起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强化集群发展顶层设计。按照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以“131”工程规划中提出的化工、能源装备、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电子电器、羽绒加工等12个产业集群为重点,指导各集聚区做好产业集群培育规划,强化龙头带动,细分产业领域,明确主导产品,提升配套能力。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生产力战略布局,谋划争取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产业集聚区,以龙头促集聚、带集群,为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充分运用项目预审机制,严把项目入驻关,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投入产出强度,凡适合入驻标准厂房或达不到规定投资强度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再单独供地,对空闲和低效使用的土地要依法收回。同时,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强化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的部署和要求,完善落实好项目分包、周调度、季观摩等推进机制,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对集聚区内的在建项目,紧盯台账,把握节点,倒排工期,强力推进,迅速掀起建设高潮,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或超额完成建设任务;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创造一切便利条件,争取尽早开工,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       完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督促各县区把服务平台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加快完善综合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务求实现实质性突破,助推各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周调度会、联审联批等机制,研究解决项目突出问题,完善项目建设条件。组织好“对手赛、挑战赛”活动,形成明争暗赛、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按照省、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摘星”“晋级”行动,确保未达到门槛标准的产业集聚区达标,力争更多的达到星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