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吨重 “巨无霸”空中转身! 商合杭高铁建设更进一步

31.05.2018  20:10

5月30日10时15分,新建商(丘)合(肥)杭(州)铁路上跨既有陇海铁路(67.8+128+67.8)米连续梁实现完美“牵手”,是中国高铁跨度最大、吨位最重的双向同步转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曲梁,标志着商合杭铁路河南至合肥段贯通架梁通道的最后一个控制性工程完工,为明年年底按期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由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工程指挥部代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商合杭上跨陇海铁路102号、103号桥梁高40.5米,连续梁全长263.6米,集双向同步墩底转体、跨度最大、吨位最重、小曲线等诸多特性于一体,与2017年12月成功转体的100号墩T构梁完美“牵手”,完成对郑徐客专和陇海铁路的跨越。

现场一根铁钉都不能掉落

商合杭铁路上跨陇海铁路102号和103号墩连续梁主跨128米,紧邻郑徐客专和陇海铁路干线,线路繁忙,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尤其转体时梁体跨越了陇海铁路四条股道,距离既有线最小距离只有4.4米,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安全风险极高,为中国高铁建设中极为罕见的转体施工。

“由于既有线为电气化铁路,一块塑料垃圾、一根铁钉落在高压接触网都会影响受电弓的正常取电,导致列车突然停车,甚至可能引发短路、起火等更大的事故。如何防止高空坠物、避免各类事故,成为工程安全顺利推进的巨大挑战。”中铁十七局指挥部指挥长贾培亮介绍,“我们在梁体施工过程中采用不低于1.8米的钢护栏、不低于1.2米的钢护栏并挂网、密目钢丝网等构建起‘三层防护网’,防止高空坠落物、漂浮物等影响行车安全。”

同时,该项目在商丘车站高铁场和北东闸各安排了1名驻站员,即时通报列车通过时间,施工现场做好过车准备。同时按照“一人一机”原则设置专职防护员,以“一对一”负责的形式加强对机械设备作业时的监督,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连续梁相当于101架空客A380

总重2.8万吨的梁体,相当于101架目前世界最大的飞机空客A380的总重量,让如此庞大的“巨无霸”实现轻松“转身”,建设者们巧用了“小马拉大车”的方法。

“我们重点对‘大车’结构进行了科学改进。桥墩转体结构均为上下两个直径4米的凹形‘磨盘’,中间由一个抗剪性能好的钢销连接,高强度钢绞线构成的牵引索分别缠绕在两个墩底的转盘上,这种‘磨盘’式的结构有效减少了转体摩擦,也使转体过程更加稳定。”中铁十七局一分部项目经理娄伟对转体结构娓娓道来。

上部“磨盘”也另有奥秘,其环形布置的撑脚配合4台千斤顶构建了“防倾保险体系”,就像强壮的“四肢”实时调整转体的倾斜状态。为防止转体出现偏差,建设者们还通过在转盘、滑道合理布设的千斤顶组成“限位控制体系”,对横向倾斜和水平偏转位置进行限制和调整。

而作为转体牵引系统的“小马”是由4台400吨自动连续千斤顶、2套液压泵站和2台主控台通过高压油管和电缆线连接组成的,别看它很“小巧”,但是力气可不小,仅用60吨的力就能使14000吨的“巨无霸”灵活转动。

“智能+人工”助40分钟精准转体

102号和103号墩采用双向同步墩底平面转体,分别需顺时针旋转25.2度和29.2度。转体当天,铁路封锁时间只有60分钟,为确保安全,转体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

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梁体的全方位精准对接?

转体前,技术人员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细节层层把关,采用高精度测量仪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对转体结构、装置进行精确定位,桥体称重试验后,还进行了精确配重和试转。

“我们此次转体采用‘智能+人工’的方式,两个主控台电脑根据转体规定时间将转体角度细化到秒,对转体各个阶段合理划分时间并进行预演,确保了转体时间在可控范围之内。”中铁十七局一分部项目总工刘继龙介绍。

除了对转体全程进行科学规划之外,两个主控台电脑还可以实时显示转体角度、速度、牵引力等数据,并结合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当转体产生偏差时及时调整。

在距设计轴线1米时进入“定距模式”,动力系统改由“手动”状态下点动操作,“智能转体过程中,梁体因惯性作用继续向前偏转,辅以手动模式可以防止梁体超转,同时也可以最直观、最高效地通过毫米级的距离控制将连续梁缓慢‘挪’到最终位置,实现空中完美对接。”现场技术人员介绍。

据悉,商(丘)合(肥)杭(州)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高速铁路,可将郑徐客专、合蚌高铁、沪汉蓉铁路、合福高铁、宁杭高铁以及规划中的京九高铁等众多铁路连接起来,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该铁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华东第一通道”京沪高铁运输能力不足的现状,成为我国客运专线网的重要干线和华东地区南北向的第二客运通道,对中原经济区加快融入沿海经济开放体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线索提供张雷武慧

【责任编辑:钱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