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刀叉、右手筷子的华裔新生代
中新社郑州5月27日电题:左手刀叉、右手筷子的华裔新生代
中新社记者李志全
李小琳一只手拿着筷子,然后用另一只手把食物放到筷子下。这位来自毛里求斯的华裔,平时食用的多是西餐。
几张桌子之外,正在用餐的钟裕宏左手边放着刀叉,右手边放着筷子。印度尼西亚籍的他虽然一再强调家里保持着良好的中华传统,过春节、也贴春联,却无奈地说,“我们经常使用刀叉,很少用筷子。”
这是“第十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河南行”期间的小插曲。74名华裔青年代表多数为华裔三代、四代,个别的还是七代,“左手刀叉、右手筷子”的现象并非个例。
由东西方餐饮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是华裔新生代们面临的新情况之一。在语言方面,华裔新生代同样面临“状况”:当工作人员做“有谁听不懂中文”的统计时,有华裔青年举手示意。
于是,为让更多人听明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副司长朱柳介绍河南省情时,耐心地讲一遍中文、再说一遍英文。前后参加过十届“华夏行”的他对此有着切身体会,“曾有人把我的名字—朱柳,念做牛柳。”朱柳强调说,中餐里确实有一种叫“铁板牛柳”的菜,但他叫“朱”柳。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姓氏广场前,在印尼从事船运生意的华裔颜志胜就认错了姓,把“研”误当作“颜”。还有人绕着姓氏广场转半天,找不到自己的姓而求助于工作人员。
“你知道吗,如果你喊英文名字Damo,我很快会答应,因为身边的朋友都是这么叫。但你喊洪于斌,我可能不知道你在喊谁。”华裔洪于斌告诉记者,他的中文名只有父母才会喊,一般到中国才会用。
尽管如此,但这些华裔青年会熟练唱起《保卫黄河》、《我的中国心》等中文歌曲;他们会驻足于洛阳龙门石窟的佛龛前,向讲解员询问其中来由;还会在千年古刹少林寺内,一招一式地学习少林拳。
日本九州岛中国人学者技术人员联谊会会长卢存伟说,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延续性,华裔新生代身上有种很强烈的中国情结,他们对中华文化普遍有认同感。他表示,“华夏行”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在牙买加中华会馆工作的华裔郭雅洁认为,吃西餐、说英文或者当地语言,主要和成长背景以及所处环境有关系,不用过度担忧。她说,只要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大,会有更多人热爱汉语,当下的汉语热就是最好说明。
“我的孩子从小喜欢吃炸鸡、薯条以及披萨,平时面对的语言环境是英语。”郭雅洁以6岁的儿子举例说,这些很难改变。但她会教授儿子练习中文字帖、学习声母韵母,经常使用中文沟通。她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忘记他(祖籍)是中国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