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在墓地工作7年 曾因工作吓走相亲对象

04.04.2015  17:32

遗体整形师、骨灰盒保管员、守墓人……这些职业,只听名字,都让人心里一颤。

就在咱郑州,一位36岁的女士,从事遗体整形工作12年,很多逝者都经她打扮,体面地离去。一位60岁的老者,从事骨灰盒保管30年,每一次给骨灰盒存放间保洁,都打心底为逝者祝福。一位85后守墓人,在墓地工作近七个年头,曾因工作吓走了相亲对象,也因为工作吸引了现任男友。他们守护在别人的天堂路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郑州市殡仪馆的一个房间里,整齐地排着一张张小床,每个床头都有一个红灯,闪着的红灯提示,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

遗体整形师李心(化名),将一位逝者推进化妆间,一番忙碌后,让逝者体面地离去。善良的我们,都期望每一位逝者步入天堂。而李心他们,一直在为人“身后事”忙碌,很平凡,但也很伟大……

A

人物名片

李心 36岁 遗体整形师 从业12年

为逝者送上最后的体面

蓝黑套装,干练短发,一双大眼睛,中等个头,有些偏瘦。

初见李心,她正用推车将一位逝者送出化妆间。一切停当,李心深呼一口气,才转身看到有人在门口,她职业性地问:“又来一个?”

河南商报记者伸出手,说明来意。她赶紧将双手藏到身后,“戴着手套呢。”

作为一名遗体整形师,36岁的李心已经干了12年。接遗体,化妆,送遗体,日子在不断重复,一年四季,无论冬夏。

每天上午,是李心最忙的时候。咱中国人的习俗,都希望在上午“办事”。有时,有需要一早火化的,李心和同事还得加班。

4月2日上午10点30分,忙完了工作,李心整理起她的工具。挨着化妆台,有一个柜子,里面放着大大小小几十种化妆工具。

逝者整洁、安详地走 我们就值了

李心说,给逝者化妆需要掌握四种妆容:普通粉妆、油彩、微整容和特殊整容。碰到外观损毁比较严重的,李心说,还得用上缝合伤口的针线,甚至,为逝者重塑身体。

李心说,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是个技术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来到你跟前的是谁,多大年纪,因何而亡。

“但无论是谁,来到咱跟前,都会尽最大能力做好。”李心说,最难做的就是因车祸、火灾等过世的,特别是脸部有残缺的。

就拿去年秋天中州大道上的一次车祸来说,亡者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浑身都被烧黑了,李心和同事花了整整6个小时为小伙子塑形。

李心说,难倒是不怕,关键是对自己的身体有损伤。如一些人因患各种疾病过世,或过世许久才被人发现,“化妆时,我们离得很近,整个鼻子中,都是味道。”

有时在夏天,一些因意外事故被送来的逝者身上会有异味,即使戴着口罩,还是被熏得想吐,这是李心和同事们最难熬的季节。“很辛苦,但是能让家属看着逝者干净、整洁、漂亮、安详地走,我们啥都值了。”李心一连说了几个形容词,那是她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希望更多人平淡看待这一行

害怕不?这个问题,李心听的次数,自个儿都数不清。

“当然害怕,尤其是刚入行的时候。”李心说,虽然已从业多年,但每次见到面目狰狞的逝者,也害怕得厉害。现在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可能跟在这个行业待的久了有关吧。”

遗体整形师是李心的第二份工作,在这之前,她是一位个体户。

郑州市殡仪馆办公室主任黄成伦介绍,郑州市每年火化遗体1.3万多具,而其中绝大多数遗体的化妆都经李心的手。

关于生命,她有啥感悟?李心想了又想: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吧。

每天下了班,脱掉工装,李心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轻松起来:每天面对家属的哭喊,太压抑。

但更多时候,李心为自己的工作自豪。在刚入职那会儿,市民对遗体化妆还是比较抵触的,大多数家属不希望动遗体,认为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给逝者化妆,希望逝者能漂亮地走。

“每天都有人死亡,我们所做的就是一份工作,和所有工作一样,遗体化妆也是一份工作。”李心说,“我们期待社会的认可,希望更多的人平淡看待我们这一行。”

B

人物名片

老张 60岁 骨灰盒保管员 从业30年

期望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一米八多的个头,瘦削的脸庞。

初见老张,他正在骨灰盒存放间打扫卫生。骨灰盒存放间里是一排一排的格子柜,柜子门是一块透明玻璃。除了扫地,老张还要定期擦格子柜的玻璃。

一把笤帚、一块抹布、一个水桶,还有一个梯子,都是他的清洁工具。存放骨灰的柜子有近3米高,擦拭上层格子的玻璃只能靠梯子爬上去。

“殡仪馆能存放3万个骨灰盒,目前存放了9000多个,有的骨灰在这里已经存放了30余年。” 老张说,负责看管骨灰盒的有4个人,即便全员一起打扫,想要全部擦完一遍,也得花上几天时间。

每擦完一块玻璃,老张都会在内心默默地说一句“祝福”,“希望能让每一位逝者的灵魂在这里得到安宁。”这样一份工作,老张干了30年。被问到是否后悔选择当骨灰保管员,老张摇了摇头。老张说自己已经习惯了,“不管是啥工作,都要用心把它做好。”

几乎没参加过亲友的婚寿宴请

跟李心以及所有从事殡葬管理工作的同事一样,由于大部分时间做着与死亡有关的工作,老张的业余生活相比其他人要单调许多。“基本没有什么交际,不是不愿意去参加,而是迫不得已。”老张说,一旦对方知道自己的职业,出于忌讳,就再不来往了。就拿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儿来说吧,老张跳交谊舞的舞技曾经让一位女士非常中意,俩人经常相约跳舞,可突然有一天,女士不愿意跟他跳舞了,这是咋了?

后来一问,原来女士知道了自己的工作单位。老张至今还记得她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在火葬场工作,整天和死人在一起。”

老张说,单位里的人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参加或尽量少参加别人的喜事;不去医院看病人;不跟对方握手说“再见”等。

对这事儿的顾忌,老张说他很认真,除了女儿的婚礼,几乎没参加过亲友的婚寿宴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活了半辈子,参加喜事儿的次数一双手都能数过来。”

85后的她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是一位可爱的南方姑娘,在墓地工作了7个年头。曾经因为职业吓走了相亲对象,也因为职业吸引了现任男友。

她每天都会穿梭在墓地,与悲伤的家属打交道。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殡葬从业者,她发生了哪些变化?她所在的行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一起走进她的生活,听听她的感悟吧。

一份工作

天天围着墓地转

喜欢助逝者安息的感觉

深色西装、黑毛衣、黑皮鞋。

一头黑发被绑成马尾,干练、沉稳,29岁的王莹有种超越她年龄的成熟感。

今年是王莹在郑州一家墓地工作的第7个年头。随着墓地不断扩大,她的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她细数了一下:做过讲解员、墓地销售、碑文撰写等。自去年开始,她负责园区的企划工作。

不忙时,或者心情烦闷时,她会在园区走一走。园区的某个区域,第几排,第几列长眠着谁,只要是她经手过的业务,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以前,她从来没想过要从事殡葬方面的工作。

2005年,王莹从广州考到河南大学读中文系。2008年,她上大三,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福寿园招聘总经理秘书,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当时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行业,也许因为太年轻,就选择了。”

但是,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业务,王莹慢慢喜欢上了这一行,一次偶然机会,需要她到园区工作,一干就是7年。

“无论我在园区从事哪方面工作,我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让逝者安息。我喜欢这种感觉。”王莹说。

一次伤心

相亲对象一听她的工作 脸色都变了

起初,王莹是不敢主动向生人提起自己的工作的,“在有些人看来,我们的工作是见不得光的。”

就在开始工作的三四年里,王莹一直单身。工作圈子小,家又离得远,王莹的终身大事儿一直让家人着急。

有朋友给她介绍过一个对象,对方是个高高帅帅的男孩,但一听王莹的工作,脸色都变了,一场相亲不欢而散。王莹安慰自己:缘分还没到,缘分到了,什么都有了。

王莹也知道,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锢:助逝者安息,很高尚也很伟大,绝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职业。

王莹的对象是她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的,他是郑州本地人,比她还小一些,有些腼腆,在了解了王莹的工作后没有被“吓跑”,“在了解我的工作后,知道我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份工作才从事的殡葬行业,男友觉得我很善良,表白时就说喜欢我的善良。”王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现在,王莹敢于直面自己的工作,也敢于直面别人的眼神。不过,她慢慢发现,别人对殡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个变化

墓碑从只刻名字到刻麻将

3月8日,郑州市第八届集体树葬活动在园区举行。

从第一期起,王莹就参与了。开始时,人数并不多,而有些家庭报了名,临上车时又变卦。

“还有些人把自己裹了个严实,怕被人认出来。”王莹说,可这些年,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面对镜头也不躲闪了。

王莹说,就拿园区内草地墓地来说,刚推出时,问都没人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逝者选择这种形式,“大家的观念在变化。”

除了殡葬形式、观念发生变化,祭奠方式也有变化,王莹是做过碑文撰写的,感触更深。

原来,人们是无法接受在墓碑上刻一段话的,最多就是在墓碑上刻上立碑人的名字。现在,更多的人愿意为逝者写上一段话。

女儿为逝去的父亲写了一首诗,祭奠父亲的一生。父母为年幼的儿子写下一句话,感谢儿子曾经来过。妻子为年轻的丈夫写下一句情话,爱情不死。

还有一些人让王莹意外,在一位逝者的墓碑上,家人刻上了麻将牌。

老人生前爱打麻将吗?这是老人的遗愿吗?王莹不得而知,“我想更多反映的是家人对逝者深深的爱吧。”

看着这些变化,王莹有时候也在想:是大家面对死亡的态度变了吗?也许是对死亡本身有了新的认识吧。

珍惜当下吧

人生有很多来不及

以前大多时候,王莹只是作为工作人员,守着一份责任心在工作。

就在去年,家里的一场变故,让王莹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去年,王莹的父亲去世了,这件事儿压得她喘不过来气。

这个在郑州待了7年,一心想扎根郑州的广州姑娘有了回老家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动了离开殡葬行业的念头。“总是在看别人,当这事儿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是那么难受。”

王莹的哥哥落户北京,母亲一人在广州生活,思量再三,王莹将母亲接到郑州一起生活。

王莹说,在接待的客户里,很多都是中年人送老年人。很多人会忏悔,老人在世时,没能好好尽孝。

穿梭在墓碑之间,成了王莹工作生活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有时,她会为墓碑上一对白发老人相伴一生而高兴。有时,她也为墓碑上稚嫩的面孔难过,猜想逝者过去的种种,暗自伤神。

清明时分,逝者的家人来了又走。有人哭,有人闹,还有人说着家常。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在王莹看来:“人生有很多来不及,请珍惜当下。”

一段自白

生命有时很脆弱

以一颗感恩的心

活在当下

采访结束后,王莹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记者一篇自己的感悟。

按照家人的规划,大学毕业后我应该去当一名老师,既体面又安稳,可是事与愿违,没有按照家人的意愿留在学校,而是进入当时还是“冷门”的行业——殡葬业。

我进入殡葬行业时,对殡葬的理解是空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简单地说,殡葬业就是在解决生与死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又是很难去平衡的。

在我的工作中,接触到许多经历生死的客户,也渐渐对生命有些许感悟,生命有时候很脆弱,我们是生命的主宰者,虽然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会如何,但是我们可以让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我常常对自己说,以一颗感恩的心活在当下,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自己身边的人与事,特别是家人。殡葬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别人休假的时候,是我们忙碌的时刻,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是我往前走的动力。

老子说:上善若水。

其实,殡葬者也是善者,而我,就是一个快乐的殡葬从业者。

【责任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