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工业“触网”优势 探寻中国特色产业变革之路

17.12.2015  11:04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日前在京发布。蓝皮书建议,当前,我国应将工业的规模优势和互联网的应用优势相结合,推动我国互联网与工业加快融合,走出一条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能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新产业变革之路。

      蓝皮书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已建成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互联网产业实力仅次于美国,本土应用市场空间大、创新牵引强。基于此,尽管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此次产业变革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契机。

      蓝皮书同时指出,在推进互联网+战略中,中国需要工业3.0与4.0并进发展。中国工程院制造业办公室专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核心专家董景辰近日表示,在制造强国战略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是互联网+的制高点。基于中国企业发展实际,中国需要实现工业2.0、3.0、4.0并进发展,而不是并重推进。

      先行触网上市公司受热捧

      从2015年上市公司业绩看,先行触网(互联网)的产业链较短的行业表现优异,互联网渗透率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信息安全、互联网医疗及农业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实现爆发式增长,资本市场对触网的上市公司极为热捧。

      蓝皮书指出,虽然互联网目前还无法在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没有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未来发展的标杆,通过互联网先行“导入流量”的上市公司将获得资本市场的肯定。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重构传统产业和催生新兴产业,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这已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当中。

      蓝皮书指出,展望2015年全年,“互联网+”将呈现几大特点。首先,产业互联网将加速发展。2015年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企业领域扩张的一年,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重塑价值链,比如,在生产环节通过建立智能控制系统,提升生产环节效率;在流通环节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及渠道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在产品设计环节考虑用户体验,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先行触网的公司可以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实现企业生产、销售和产品的升级,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其次,消费结构通过互联网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结构将成为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新一代消费群体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对产品品质、支付手段和消费行为反馈有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将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帮助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分享消费体验,满足客户复杂需求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多。

      最后,商业模式将从线上向线下延伸,O2O将成为发展的重点。O2O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扩散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载体和纽带,O2O改变的不仅是多一个应用程序,而且是业务场景的变化,比如,线下服务信息和商户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识别和确认,并针对不同客户需求进行推送,客户在线上选购并在线下完成消费,再回到线上进行反馈和点评,O2O闭环完成。目前,餐饮O2O、外卖O2O及旅游O2O等本地生活服务垂直领域的拓展已经初见成效,随着O2O模式的深入,商家通过改善供应链模式和客户关系管理将实现精确化营销。

      走新型产业变革之路

      董景辰告诉记者,智能制造的实现需要很强的基础,一是智能化生产线,二是精益化、柔性管理。由于中国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并进发展,而不是“并重”。2.0补课意味着工业产品质量等诸多方面需要继续提高;在3.0普及过程中,智能化是重要发展方向;在4.0示范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所以,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需要工业2.0、3.0、4.0并进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在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仍处于中低端,工业技术水平较落后。从具体数据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多。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产能过剩和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已经影响了工业发展并制约中国经济。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加之新一代劳动力在制造业中就业意愿的下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提供的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人口抚养比等结构性指标将在2015年前后发生逆转,人口红利加速下降,直至变为人口负债。劳动力短缺、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及全球经济的疲软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欧美提出的新经济策略也加速弱化了中国的比较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增速已由过去10%以上的高速转向10%以下的中高速水平;工业在GDP中的占比也呈下降趋势,从过去的4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35.8%。

      蓝皮书指出,面对种种压力,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发达国家此前通过工业化、信息化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进化,即所谓的工业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大部分行业仍然处于工业3.0甚至工业2.0的阶段,因此对于我国工业4.0的进程来说,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尚未实现自动化生产、停留在工业2.0阶段的落后工业,应大力发展自动化、信息化,使其快速升级到工业3.0阶段;另一方面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处于工业3.0阶段的制造企业,应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坚持智能化改造,实现弯道超车。

      蓝皮书建议,在当前背景下,要推动我国互联网与工业加快融合,走出一条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能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新产业变革之路。

      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积极性待激发

      蓝皮书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和民企都存在诸多“潜在”的利好,之所以说“潜在”,是因为上述利好的兑现还需要依赖制度的完善与政策的保障进行配合。一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除了中央的合理统筹规划之外,还需要地方与基层的积极配合。目前中央层面已经将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实现国企与民企双方的共赢,从而激发各自的积极性。目前,尚存在以下几点担忧:

      第一,垄断行业国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可能不高,虽然混改有利于行业发展,长期来看国企也有望从中获益,但垄断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并未出现严重问题,改革的紧迫感不强。垄断行业改革的动力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在这种被动前进的情况下,顶层设计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可能会打折扣。因此,如何激发垄断行业国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是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二,从国资管理层面来看,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担忧或是导致国资委难以放开手脚改革的桎梏。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有产权和非国有产权进行清晰的划分,并且对国有资产流失做出明确的界定并制定详细的衡量方法,如此则国企和民企在混合过程中都能明确各自的行为边界,解除政策不清晰造成的对未来政策风险的担忧。

      第三,对民企来说,最担忧的问题可能是混合之后其地位或话语权的问题。由于国企通常资产规模庞大,在混合过程中民企如要获得控股地位对资金量的要求很高,多数民企可能不具有这一实力。如果股权比例较低,民企能否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中则存在未知数。

      第四,民企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混合之后的退出机制问题。一旦混合不成功是否能够顺利退出。蓝皮书建议,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企业股份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股份在企业内部流通,如推动员工持股、公司回购股份等制度建设。

      第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何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的问题。一方面,国企的部分社会职能需要剥离,否则,在背着沉重包袱的前提下要求国企与民企公平竞争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今后在竞争性领域,政府需要在国企与民企之间一碗水端平,破除国企在资源获取等方面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混合所有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