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仍具新的增长动能

21.07.2015  12:38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主要工业指标稳中向好,表明我国工业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速同比有所下降,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较好。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出现的亮点和积极变化,充分说明我国工业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继续推进,出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趋势。

      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深入”新常态,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国,但增速有所放缓。

      2015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延续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继续向下调整,工业增长稳中趋缓,且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在二季度呈回暖趋势。从实体经济角度来说,二季度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从4月份的5.9%,5月份的6.1%,回升到6月份的6.8%。

      尽管5、6月份我国工业经济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是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宏观政策仍要加大稳增长力度。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行业和企业分化趋势加剧,不少重化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实体经济资金面依然紧张,资金价格高企,资金“脱实入虚”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情况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的效应正在积极显现。二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企稳向好,国民经济积极因素逐渐累积,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显示了我国经济的韧性,稳增长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工业增长模式实质性转变

      当前,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当工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潜在增长率自然放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我国工业仍面临着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调整压力。而且,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还在延续,短期内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难有大的改善,回稳的基础还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稳增长政策一定要和促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效果。

      下半年,我们应抓住当前经济调整的契机,努力巩固来之不易的企稳的好形势、好态势。正确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清理阻碍产业调整升级的制度性约束,运用更有针对性的金融、财税和产业政策,配合“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增长模式实质性转变。

      由于稳增长效应继续显现、资金约束有所缓解等原因,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延续缓中向好的可能性较大。比如,从投资角度看,上半年列入计划的项目,二季度尚未进入操作阶段。一是从项目审批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和生产,需要一个释放的过程。二是部分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在二季度出现明显的回暖态势,由于房地产带动效应比较大,其回暖有望对钢铁、水泥、装饰材料等相关行业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