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刊登嵩县用活用好自然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经验

07.01.2019  10:21

 

编者按: 1月4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厅宣传人员采编的《白云山下气象新》一文,详细报道了嵩县用活用好宅基地复垦券交易、保障用地等自然资源政策,在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从贫困村落到美丽乡村特色发展之路。

 

白云山下气象新

本报记者 刘立新 通讯员 张中强

远处群山连绵,近处小桥流水。走进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词意境便油然而生。

俺村是进入白云山景区的必经之路,每逢节假日,这里的自驾游营地和农家宾馆总是爆满。不仅如此,俺村种的山茱萸、板栗和核桃也成了抢手货。”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川向记者介绍。

像天桥沟这样的旅游村,在嵩县还有不少。近年来,嵩县积极推行“旅游+扶贫”战略,以全域旅游助推全域脱贫,通过景区带动、公司合作、美丽乡村建设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嵩县国土资源局活用土地政策,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拆旧复垦、保障旅游用地,为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项目落地提供了资源和要素保障,有效助推全域脱贫。

”用资源富乡村

天桥沟村是嵩县南部深山区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285户1000余人、耕地1100余亩。凭借地处伏牛山生态旅游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天桥沟村把发展旅游与助推脱贫结合起来,坚持“大旅游”理念,全力发展民宿旅游。

  “这是我们通过老屋认领方式打造的精品民宿——‘大舅家民宿’‘二舅家民宿’,它们可是俺村的招牌民宿呢!”吴海川指着不远处的两处院落告诉记者。

在天桥沟村4000米长的白云花谷内,一条曲折的石板路通向两栋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外面看,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走进去,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这处是我家的,都荒废好长时间了,没想到如今还能给我带来1000多元的月收入,多亏了村里的好政策。”村民李秋喜指着一处院落高兴地说。

李秋喜所说的好政策就是村里推行的老屋认领政策。

随着民宿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的宅基地被闲置,仅天桥沟村就有41处10多亩土地被闲置。为盘活这些闲置资源,天桥沟村以全县发展精品民宿为契机,把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与改造民宿结合起来,在村里实行老屋认领。由政府牵头带领村组成立合作社,把闲置宅基地上的房屋和荒废的土地流转到集体,再交由专业的公司统一规划、经营。

认领的宅子分为两种:一种是闲置的老宅,有人认领的以房入股,每分地每年有600元分红,无人认领的由村集体收回统一管理;另一种是贫困户的宅子,通过易地搬迁统一搬到安置区,并以旧房入股获取收益。

  “在天桥沟村的带动下,目前,全镇已统计出闲置老宅414处,占地近1000亩,其中265处已被100余家投资者认领。”车村镇党委书记方英伟介绍。

在实行老屋认领的同时,天桥沟村在保障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资格权的基础上,还大力发展农家宾馆,充分激活宅基地的经营权。

  “我以房子的形式入股,每年可以收到1万元分红,流转出去的5亩地,每亩每年700元收益,再加上管理3个农家宾馆每个月的3000元工资,一年可以收入5万多元。”42岁的陈明建粗略地算了算账。

陈明建家有5口人,仅靠他一人在外打零工支撑,虽打拼多年,全家依然住在土坯房里。村里发展农家宾馆后,他凑了9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1万元,盖起两层的楼房,自己住3间,剩下的9间以入股的形式交由专业公司经营。

目前,天桥沟村已发展农家宾馆100多家,通过发展民宿旅游,既解决了发展旅游住宿“”的问题,又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了贫困户致富渠道,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34人于2016年顺利脱贫,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村”“富民村”的华丽蝶变。

”上发力挪穷窝

在何村乡凤翔易地搬迁安置区,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环境爽心悦目。

  “在土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楼房,我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说起搬进新房的感受,何村乡后屯村朱沟组的贫困户杨青棉高兴得合不拢嘴。

后屯村朱沟组辖41户、144人,因地处沟底洼地,三面环山,北有山体滑坡,地质结构松散,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全组90%以上村民住的都是土坯房,再加上交通不便,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娶妻难成为村民脱贫致富难以逾越的“”。

2015年,在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何村乡充分利用宅基地复垦券政策,以后屯村朱沟组为试点实施整组搬迁。41户村民于2016年12月全部搬迁至凤翔社区的地灾安置点。这是何村乡较大的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规划占地110亩,可安置群众474户、1613人,目前已安置240户、961人。

在搬迁的同时,何村乡对该组47亩旧宅基地拆除复耕,并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统一承包或自由耕种的方式,将收益全部用于搬迁群众,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群众收入,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搬过来后,经过培训,我在社区的服饰公司上班,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女儿也去了社区文化办公室上班,俺家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说起今后的生活,杨青棉满是憧憬。

为让贫困群众“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何村乡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又配套建设扶贫车间2个,引进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1个,提供就业岗位110个,带动52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凤翔社区只是嵩县活用宅基地复垦券政策实施易地搬迁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该县建设搬迁安置点98个,完成复垦1000多亩,搬迁深山贫困群众2.75万人,占全市贫困搬迁群众的45%。

  “自实施宅基地复垦券交易政策以来,共交易复垦指标1320亩,涉及15个乡镇,为扶贫攻坚筹集资金3.96亿元。”嵩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志强说。

”上保障旅游兴

  “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1500元工资,还能照顾孩子,干起活来心里踏实。”在白云山自驾游营地做清洁工作的43岁贫困户赵月芹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营地占地2200亩,总投资3.44亿元,涉及天桥沟、下庙、明白川3个村,是车村镇引进的社会扶贫金果树工程之一。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营地采用“旅游+扶贫”模式,其涉及的6户贫困家庭全部易地搬迁建房和就业,并实现脱贫。仅一期工程的用工就达5000多人次,支付工资800多万元。营地建成后,按照“同等条件,贫困户优先”,为28名贫困户提供了稳定工作。

自驾游营地是景区带动脱贫的典型。目前,在白云山、木札岭等景区直接就业的村民有500多人,带动农家宾馆近千家,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其中,近1/3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项目的推进,在助推脱贫攻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嵩县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95%的区域是山区,耕地保有量69.9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既要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又要做好用地尤其是旅游用地保障,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我们认真研究政策,主动上门宣传,积极调整相关规划,先后提交用地清单50余份,与企业座谈20余次。”谈起用地保障工作,张志强说。

为做好“用地”这篇文章,嵩县国土资源局积极调整用地规划,优先保障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区片、重点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并向上级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白云山、木扎岭、天池山等旅游项目开发。据统计,2015年以来,嵩县共上报3个旅游用地批次,涉及用地面积499.95亩,实现了旅游发展用地应保尽保。

在旅游的带动下,嵩县坚持用足用活国土资源政策,有效助推了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全县的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7.02万减少至2017年底的4.3万。

嵩县人在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旅游+扶贫”战略,走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从贫困村落到美丽乡村、从全域旅游到全域脱贫的特色发展之路,一幅“旅游+扶贫”精准脱贫富民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