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山阳故居在哪里

26.06.2014  21:45

2007年以来,笔者多次在太行山之阳的焦作、辉县等地访查,得到一些有关嵇康山阳故居的确凿证据。

辉县吴村镇鲁庄北、山阳村南有竹林寺。竹林寺原有中佛殿等建筑,在中佛殿东墙边至今仍有竹园,殿里敬七贤,每个坐像都有近2米高,像前有牌位,其中一个上书“晋文公阮籍之尊位”。竹林寺的庙主刘林有,80岁,参加过八路军,现在仍精神抖擞、身体健康、笑声爽朗。他主持修建竹林寺及七贤祠(古称七贤观),资金是政府出一些、百姓捐一些,寺庙一点一点建了起来。刘老先生说:“吴村东边原来还有山阳城的城墙,一二十米宽,全是红胶泥土。听老人说,都是从墙南(现位于焦作东边)、人挨人用柳斗帽壳递过来的。1958年,城墙给推平了。竹林寺原来很大,寺院里好多石碑被毁,埋在地下。现在竹林寺后面的山阳村当时是寺院的后宫。竹林寺西边就是七贤泉,以前泉水很大,泉眼一股一股往外冒水,水漫出来,就从南边往东流。这一带原先芦苇、竹林很多,泉多、水多、桥多,竹竿也多,种水稻的更多。大坝把水拦住了,煤矿采煤抽水也厉害,西边有铝厂、古汉山矿、赵固煤矿。原先七贤祠就在七贤泉西北边的高岗上,现在也没有了。”竹林寺存有一块已断为两截的碑石,内容大致是大家集资为爱民如子、全力为百姓办好事的辉县县官周际华立生祠的事情。石碑内容点明竹林寺为古今名地,其西侧旧有七贤祠、周公(周际华)祠。

据清道光《辉县志·艺文志》记载,历史上不少文人雅士游览过竹林寺,并留下动人的诗篇。如:金·元好问《竹林寺》,王恽《题竹林寺四首》、《再过七贤祠》三首;明·纪云鹤《山阳行》;清·薛所蕴《漫步竹林》,爱新觉罗·弘历《七贤咏》等。1992年12月出版的辉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历代名人咏百泉》中收录有元好问的《竹林寺》:“石坛高树映寒藤,间(闲)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其注释中有“竹林寺,在辉县市西南30公里鲁庄村北,内有七贤祠。祀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寺西原有大片竹林,为竹林七贤嵇康当年寓居山阳的旧居遗址。南3公里有山阳城遗址。寺北今有山阳村”的说法。诗作以及注释为我们现在研究竹林七贤以及嵇康故居作出了明示。

大清一统志·河南卫辉府志》曰:“七贤祠在辉县西南六十里,今为竹林寺……旧名七贤观,后改尚贤寺,又改今名,即晋七贤所游之地。”清乾隆《辉县志》云:“竹林在县西南六十里,晋七贤游处,旧属河内,元以山阳县并入辉州,今属辉县。七贤堂在竹林寺内,祀晋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世称竹林七贤。

以上记载说明在明朝时,山阳城即在鲁庄西(山阳村现在鲁庄之北一里);山阳城东城墙边山阳村西南侧,有嵇康山阳旧居。

今人卫绍生写有《竹林七贤缘何游于山阳》一文:“关于嵇公竹林,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篇中有: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上面提到的邓城位于今辉县吴村镇东南,邓城亦即古山阳城处;重泉即今重泉村;从现今白鹿山玄极寺(位于辉县市薄壁镇北20余里)存有的碑刻“……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妻周弟中正王思礼孙儿王法……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邑人敬造愿以此功□□益法界众生难苦……”等内容可知,白鹿山上分布有玄极寺、白鹿寺、法住寺、显阳寺等寺院;白鹿山指辉县市薄壁镇北部、太行山段;碑刻记载正好印证了郭缘生《述征记》中对白鹿山、嵇公故居的说法;白鹿山南部二三十里即是山阳村处。

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证明,嵇康山阳园宅故居在辉县山阳西南侧。《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河南通志》、《大清一统志》、乾隆《获嘉县志》、《辉县志》、道光《修武县志》等文献也有记载。

竹林寺(七贤祠)遗址与七贤泉(又名竹林泉)相邻,位于今河南辉县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如今竹林寺、竹林七贤遗迹已少见,但后人又建起新的竹林寺,竹林泉仍时常流淌,汇成清澈的小溪,经竹林遗址东流,地上仍有翠绿的竹林。当地老人们传说:七贤中嵇康善弹琴,阮籍也善弹琴,讲礼义知廉耻,风流而不下流;刘伶善围棋;山涛、向秀善象棋,闲散从容,于调兵遣将中看胜败如何。

至今,仍不断有人来到太行山阳,来到百家岩、百泉、苏门山等景点以及辉县竹林寺、七贤祠等遗迹游历抒怀,凭吊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