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文促进中部崛起 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7.12.2016  18:42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昨日正式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

  ●今年10月召开的省十次党代会上,谢伏瞻代表中共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作的报告明确提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将郑州建成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区域经济、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地位,推动周边城市与郑州融合对接,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加快郑新、郑许、郑焦融合发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提升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2014年郑州两会上,时任郑州市市长马懿明确提出,未来五年郑州初步确立以国际化、现代化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2015年的郑州两会上,马懿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郑州要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马懿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发言时说:“我们恳请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将郑州列入十个国家中心城市。”他还阐述了郑州应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三个理由。

  ●2016年9月25日,市十一次党代会开幕,马懿向大会作题为《抢抓机遇 担当使命 加快发展 为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明确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担当使命,加快发展,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而努力奋斗。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郑州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梦想更近一步。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含金量极重的荣誉,既是顶层设计,是赋予一座城市的发展使命,又是一座城市自身影响力、辐射力的最好诠释,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

  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它有哪些功能、特征和定位?让我们来为您一一解读。

   重大意义

   发展大势所趋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义无须赘言,社会学家认为,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的地位,不再是由某一区域大小来定,而是由特大城市的地位所决定。从数据来看,早在2000年,全球GDP的90%已由城镇生产,而这90%中,又有50%以上是由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抑或国家中心级别城市生产,其中科研、金融等高端服务70%以上为“国家中心城市”所为。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的聚宝盆,任何发达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都不忘建设数量相适应的“国家中心城市体系”。如德国的柏林、法兰克福,法国的巴黎、里昂,美国也有十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从中国来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分批、分级、分类规划和建设。

  从意义上看,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是实现“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一环。

   名词解释

   国家中心城市

  早在2007年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就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其名词解释中指出: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表现为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此后逐步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视野的分别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在2010年2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草案)》中,由国家层面肯定了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