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怎么死的 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自杀(组图)

21.05.2014  11:31

 

1939年拍摄的崇祯皇帝自缢的槐树及下马碑

【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的临终遗言是什么?传说崇祯自缢前手刃子女及皇后,长叹:“愿汝等生生世世,勿生帝王之家。”同时对满朝文武颇有怨言:“朕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皆诸臣误朕。”很明显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李自成围城后,崇祯亲自敲钟召集文武百官前来商议,无一人听使唤。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寻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相随。其尸骨被几位当地士绅从煤山的“罪槐”上解下,装在合伙凑钱买的廉价柳木棺里运至昌平,草葬在早夭的贵妃田氏墓地。曾经横征暴敛的朱明王朝,到最后,连一副好点儿的棺材板都买不起。还要靠慈善家的怜悯与捐助。十三陵中,崇祯的思陵不仅形制特殊,而且亦显简陋。思陵之“思”,除了徒劳的思念之外,还应有反思之意。】

崇祯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洪烛

看见景山,我会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活着时,曾经凌驾于万水千山之上,所有人见到他都要高呼“万岁”,以至他后花园里的景山,也获得万岁山之美誉。然而这个人偏偏又是短命的。当他吊死在景山东麓的一棵古槐上,似乎并不见得比一枚普遍的落叶更有分量。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铺开地图,你会发现这座多少年前天外飞来般的山丘处于北京城核心的位置,紧邻皇气逼人的故宫后门。它飞来了,然后耐心等待,等待着完成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堵住一位皇帝的退路。难怪1644年3月19日,当泥腿子出身的闯王李自成把紫禁城的朱漆大门一脚踢开,崇祯在杀了妻子儿女之后,会一溜烟地穿过御花园逃到景山,用三尺白绢结束了一段历史。

据说崇祯当时衣冠不整,连龙靴都跑丢了,匆忙地在龙袍的袖口写下遗诏:“……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皆诸臣误朕,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会这样推卸责任。他出逃前曾“鸣钟集百官无人应”,那恐怕是紫禁城里最空虚的一次钟声,仅仅把他一个人的心给敲碎了。他自缢时名副其实地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王太监在附近另找了一棵树也上吊了。

景山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举行了最萧条的“国葬”:没有追悼会,没有纸钱与哀乐,甚至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材板。景山,成了崇祯的露天坟墓。

我想,景山就是这样出名的。


在我的故乡,孩童们把盛夏时靠一根长长的细丝悬挂在树枝上的毛毛虫叫做“吊死鬼”。学了历史课之后,每当看见这种“吊死鬼”,我总会想起一个皇帝。

清朝的顺治帝,住进了崇祯住过的金銮殿后,特意将景山寿皇亭侧的那棵歪脖子古槐定为“罪槐”,并且围上一条铁锁链。其实,崇祯是咎由自取,古树何罪之有,莫非它也犯了弑君之罪?这简直像笑话了。大清帝国后来也逐渐不景气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算是跑得快的,逃到了西安。

而捆绑着古槐的铁锁链,居然被侵略者当作文物给掠走了。八国联军真厉害,什么都偷、都抢、都要——连铁链子都不放过。外国强盗,爬上过景山,趾高气扬地看风景。

从1928年开始,景山作为公园对平民百姓开放了,门票很便宜。在古槐前树立了刻有“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书写)。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系在树上的铁链子被偷走了。甚至树本身也无法幸免:“文革”期间,来北京“大串联”的各地红卫兵,争相攀折树枝、剥光树皮,拿回去做“纪念品”,以不枉“到此一游”。这已非“好古”,而是缺德了。那棵歪脖古槐被抽筋剥皮,必然要枯死。如今屹立在原址的槐树,是后来重新栽种的。我们看见的仅是一位“替身演员”。

和骊山、马嵬坡一样,景山意味深远,在于它吊死过一位皇帝,更确切地讲是一个朝代。山脚是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山头的枯树孤石则永远地展览孤家寡人无处藏身的阴影,与其昔日笑拥的雍容华贵相比,这是何等凄凉的讽刺。为什么这样?何至于此?亡国之君垂怜于高枝的孤影游魂,给景山打上一个看不见的问号。

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殉国处

煤山(今景山),是崇祯的断头台,他聪明之处在于提早自缢了。他的死,回避了观众,也就减少了几分羞辱。崇祯绝对预料不到朱明的千秋基业会毁于一旦,他生前未来得及替自己挑选陵址。只好借田妃墓为其葬身之地。陵前的神功圣德碑,尚是清朝皇帝替他树立的(惺惺相惜?),碑文自然也是补写的,其实,这败家子有何功何德可书?

在十三陵中,思陵不仅形制特殊,而且亦显简陋。犹如落日之苍凉。思陵之“思”,除了徒劳的思念之外,还应有反思之意:亡国之君,确实应该在地狱中好好反省反省了。

后世的帝王,更应视思陵为警戒:凡事皆应三思而后行,否则会死得很惨的。可惜,大清王朝虽曾给思陵立传树碑,并未真正地汲取教训。其结局并不见得比大明好到哪里。

顾炎武是明亡后改名炎武的,参加过抗清斗争。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47岁,可能感到没戏了(回天无力),就从江苏昆山来到北京,首先拜谒的自然是象征汉族统治的明陵,肯定磕了好几个响头。在剩余的19年时光,他始终未远离其左右,六谒十三陵,写下《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诗文,无形中成了明王朝最著名的守陵人之一。

“行宫已颓坏,御路徒悲凉。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十三陵的颓废落魄,大大刺激了顾炎武的泪腺。他以泪水祭奠,以哭腔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他是这样哭崇祯的思陵:“天祸降宗国,灭我圣哲王。渴葬池水南,灵宫迫妃殇。上无宝城制,周币唯砖墙……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其实崇祯不过是一个无能的吊死鬼。

李金旺先生对封建帝王的剖析很深刻:“在帝王中,有的很英明,他们选贤任能,手下人才济济,帝王成了英雄们的领袖;也有的很昏聩,很愚蠢,例如,视功臣为仇敌,怕人才损主威,杀贤逐能,逼英才逃、遁、隐,手下聚集了一群无能之辈,帝王自己也成了笨蛋的头头,紧接着到来的就是组织危机和不可避免的灭亡。一般情况是开国之君王德才较好,统御本事也大。他们的继承人水平参差;亡国之君,德才较差,尤其是德差,如商纣王,很有才能,但是,德不好,亡了国。也有一些亡国之君颇有德才,但是,他们的前辈给他们留下了一条必亡之路,积重难返,一手托不住倾塌下来的天,朱由检应该算其中之一。”

此语有点替朱由检(崇祯)辩护的味道。我的理解则恰恰相反:崇祯绝对是昏君。他犯过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冤杀了国之栋梁袁崇焕。被人讥讽为“自毁长城”。仅此举就足以将其所谓的“德才”全部勾销了。他不是在毁“长城”(名将),是在毁自己呀,毁自己的宝座与江山。他会死得很惨的。

张中行老人认为在分析帝王时,有两点是不可忽略的:其一,皇帝是手里拿着统治权的人物,他的权大到除去他自己,谁都可以杀;其二,他产生并存在于一种极端不平等也就极端不合理的制度之中,他的所有活动(包括享用)都是这极端不平等、极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君主时代的可怕正体现在这里。所谓的中央集权,生杀予夺的权力其实集中在某一个人的手中,他的能力,他的觉悟,他的好恶,无形中在影响或左右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于是一切都像赌博似的,大家把宝全押在一个人身上。此人若是开明君主,或许能营造一段盛世;若是昏庸之辈,那投注者可惨了,全输得精光光。但实际上,这宝是非押不可的,是不以老百姓的意志为转移的。只好听天由命了。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