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四号”的背后故事:平均年龄31岁的研制团队

14.01.2016  11:32

   从“和而不同”到“众志成城

  2011年,面对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项目的需求,五院集结了通信、导航和低轨遥感卫星总体设计以及分系统的优势人才,组建了一支专尖结合、老中青梯队分明的高分四号卫星研制团队。

  如何尽快磨合并融合为独特的团队文化,成为团队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团队里第一次从事新岗位的人数多”,首次承担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重任的李果坦言“忐忑”。

  为此,李果常在与设计师们一起攻关的过程中巧设题目、加以点拨,尤其会给年轻人安排很多锻炼机会。团队很快形成了坦诚沟通、密切合作的氛围。

  “我们就像磨合得恰到好处的车,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越来越短”,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凤晶说,“刚起步时,每次评审前我都进入战备状态,提心吊胆,怕有未吃透的技术。可是越到后来,我就感到越踏实,直到出厂评审的时候,我已成竹在胸了”。

   将创新作为必经之路

  高轨道光学遥感卫星是世界公认的卫星研制“高峰 ”。对于高分四号团队成员而言,大多数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以往研制过程中的常规工作也往往需要开辟新路。

  以研制中国首个高轨道光学遥感卫星平台为例——为了让前所未有的大口径相机“安居乐业”,团队成员打破常规,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一体化结构方案数易其稿,“我们知道,方案一旦形成,对后期的影响会非常大,我们必须确保最优,形成闭环。”高分四号卫星产品保证经理王成伦说。最终,他们攻克了高轨光学遥感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难关。

  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他们表示,核心技术是“要不来、换不来、买不来、等不来”,完成国家重大专项的目标必须依靠自己,只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以严格的质量管控稳扎稳打

  为了让后续的任务拓展更具“底气”,作为高轨光学遥感卫星的“排头兵”,团队做了大量“厚积薄发”的基础工作。

  比如不放过隐患。团队贯彻了集团公司及五院关于产品保证的工作要求,研制伊始就结合高分四号任务自身的特点和难点,精确细化了节点千余项。

  以相机研制为例,“我们先后对相机焦面电路进行了上百遍测试,每次都要对几千个元器件、几千个管脚走线以及千余个输出管脚等进行逐一测试,以保证数万行的十几位并行数据输出的正确性”,高分四号相机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练敏隆说。

  新入职的小伙子刘云鹤也颇为“较真儿”。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卫星的风险点并写相应的基础文件,“我都要崩溃了。”他说,经过反复迭代,终于打造出高分四号风险管控的稳固基石。

  高分四号团队快速成长,实际上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航天领域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相信,打造卫星犹如建筑摩天大厦,唯有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到质量和进度的双重保障,才能够在万丈高楼高耸入云的时候,不发生毫厘之偏颇。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