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花果山』山下『黄金地』

11.07.2014  12:27

      遵义,一座红色之城,不仅因为有遵义会议的红色记忆,也因为这里有170万亩红辣椒、100万亩酒用高粱等鲜亮醇厚的红色产业;遵义,一座绿色之城,不仅因为百万亩茶园竹海美了环境,富了乡民,也因为赤水河孕育的茅台、董酒等产品驰名中外;遵义,也是一座多彩之城,不仅因为她是好山好水好资源多彩贵州的缩影,也因为这里创造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新境界。

      春末夏初,记者深入遵义采访,进乡村,入农舍,到茶园,看竹林,所到之处,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三农难题的春潮在涌动,一条推进三农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路径在拓展。

      好一个绿色遵义!

      ——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发展生态产业不动摇,让农业美起来,老百姓笑起来

      春夏之交,正是遵义最美的时节。遵义会议会址边的棕榈树绿得更加青翠,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增添了这座城市的底蕴。

      农业比重大是遵义市重要的市情和基础。遵义市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农业增加值在全省的占比分别居第1位、第2位和第1位,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但是遵义山好水好资源好,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而与全国相比较,遵义的农业无论从种养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情况来看,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遵义农业现状可以归纳为:大农业、小产业,大资源、小市场,大产品、小品牌。

      在遵义,还存在率先小康与扶贫攻坚“两难”问题。全市还有近1/7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市内各县(市、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和同一区域城乡收入的差距问题也还比较突出,中心城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而北部三县低的还不到5000元。

      面对挑战,如何应对?如何让老区重放光芒?如何在三农拐点上弯道超车?遵义在探索。

      正视现实才能厘清发展脉络。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遵义农业在全省做大做强、在全国做出品牌,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遵义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遵义市副市长田刚说,遵义的发展必须转型,遵义的发展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必须要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发展生态产业不动摇。

      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遵义“农业八大产业”培育形成了一定规模,300多万亩竹海、150多万亩茶叶、120万亩中药材、170万亩辣椒、100万亩酒用高粱、200万亩蔬菜和100万亩干鲜果等产业基地已经建成。

      发展必须守住底线。湄潭县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弱化养殖业,发展生态茶产业,生态工业。去年以来,该县拒绝了累计70亿元投资的一些有污染产业的入驻。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因为赤水自然遗产是人民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发展好。”赤水市副市长吕平介绍,赤水市围绕绿色产业带抓“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全景域打造,形成四季多彩的生态旅游,通过抓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让农业美起来,老百姓笑起来。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乐园,茶农既卖产品,又卖风景,好一个绿色遵义!”前不久,浙江知名作家考察团在遵义进行创作采风时,一位作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如今在遵义,绿色的茶海、竹海,红色的旅游、酒用高粱,黄色的烤烟、金色的油菜花以及酒类佳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不仅改变着农村的面貌,也着实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前不久,湄潭县发出“提供茶园50亩、别墅1栋、津贴1万元、月薪4000元、年终奖5万元加绩效,还有考察费用等”优厚条件的招聘启事,只为招聘一名大学生茶农。

      “到湄潭当农民去!”

      这句流行坊间的话语不仅折射了茶乡发展的新变化新景象,更是对遵义农村发展的肯定。

      好一个黔北“钱仓”!

      ——一手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一手抓“减贫摘帽·同步小康”,两个载体齐发力,让水喝得出钱,让空气飘得出钱,让地里长得出钱,让轮子跑得出钱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农民、核心是增收、目标是小康,这些年,遵义通过“四在农家”等有效载体,加速了“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的转变。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几年干,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男的大了往外走,女的不愿嫁进山。”这是上世纪流传在湄潭县核桃坝的顺口溜。

      现在走进湄潭县田家沟、桃花江、核桃坝农村,一栋栋“黔北民居”新颖漂亮,庭院有花台、水池,门上大红灯笼高挂,客厅、卧室、厕所、厨房均和城里人一样安置,通村水泥路连接周围农户,茶园连片,果树成林。“十里桃花江”流域的农民开办农家乐和农家旅馆20余家,带动就业15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

      村支书陈廷明介绍,核桃坝村近10年来“90%农户搞基地,10%农户搞加工和市场流通的产业两分工模式”,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0元,呈现了“绿水青山、林茶相间、收入稳定、就业不愁、四季进钱、空气清新”的六大优势村寨。

      农民现在需要什么?渴盼什么?“四在农家”正好激发和应和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农民潜藏于心的追求和渴望。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遵义市把三农工作统一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和“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这两个载体上来,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对发展先进的镇村,通过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加速产业发展,加快人口集聚,实现村庄社区化;对发展后进的镇村,通过全力打好“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加速脱贫步伐,加快致富进程,实现同步小康。

      2001年发轫于余庆县的“四在农家”是遵义市在抓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出的品牌,是深入抓三农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3万多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青山相依、绿水环绕,茶园吐翠、桃李争妍,秀竹掩映、瓜果满园。4万多幢由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构筑而成的黔北新民居,把七弯八岔的高原农家映衬得分外惹眼。

      新时期,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不仅要解决农民“肚皮”和农村“脸皮”的问题,在“富学乐美”基础上,突出“富”这个核心,与时俱进,深化内涵。

      “富”就是围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内容,以村寨为基本单元,通过换土地、换模式、换品种、换技术等,大力推广“321工程”、“万元田”、“千元院”等增收致富模式,把“富”作为升级版的核心考核评价内容。

      无辣不成席,遵义人怕不辣。从遵义和平工业园区东行至虾子镇,是一条40公里左右的“红色走廊”,这里分布着20多万亩辣椒种植基地。

      走进遵义县虾子镇,放眼望去,崭新的现代化商住小区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靓丽,几年前“前抓金,后抓银,家家都是卷帘门”的老格调早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新建辣椒市场正在紧张施工中。始建于1992年的虾子辣椒专业批发市场,是目前我国南方最大的辣椒批发市场。2013年实现交易量7000万公斤,交易额10亿元。

      “学”就是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研究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村中青年的文化程度、掌握实用技术等量化指标。通过“学”,广大农民不仅转变了发展观念、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而且学到了新技能,增强了自我发展的本领;不但改变了精神面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乐”就是围绕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的总要求,研究体现农村现代文明的指标体系。

      在2011年的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火遍了黔北大地,原创与表演者都是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心底涌出。这是发自农民心底的感谢,更是对美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总结提炼。

      “美”就是围绕“青山绿水、阡陌田园、风光秀丽、交相辉映”的目标,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村落风貌独特的美丽乡村画卷。目前,遵义全市乡乡通柏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600多个村用上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24%,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的美丽乡村。

      田刚告诉记者,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关键是做到规划先行,坚持乡情美景与现代化生产生活设施有机结合,注重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别墅,一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居所,如今,在余庆县松烟镇的农民身上变成现实。记者看到分布在河道两边的新颖别致的农家小别墅,蓝色的屋顶,雪白的墙体,精致典雅,在阳光下格外夺目。这两排农家小别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白沙水乡。

      村民王寿海告诉记者,他家有四口人,去年种了70多亩烤烟,收入近30万元;今年年初又在自己的别墅里办起了“海月公寓”乡村旅馆,每月都有1万多元收入,这样加上种烟的收入,一年差不多进账40万元。

      “趁现在还能动,我们加快奔小康!”在村里活动场,几位老人乐呵呵地说。

      三农工作与地理区位、种养传统、乡风民俗以及该区域的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因此,遵义突出“一区域一政策”、“一村落一举措”,因地制宜选择各自发展路径和措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利用良好的空气、气候、生态资源,把山上变为“花果山”,山下变为“黄金地”,让水喝得出钱,让空气飘得出钱,让地里长得出钱,让轮子跑得出钱,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三农发展路子。

      号称茅台酒“第一生产车间”的仁怀有机红高粱种植,是仁怀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市将特色工业白酒和特色农业有机红高粱进行有效融合,在做大做强白酒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红高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服务工业的好路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湄潭、凤冈、余庆三县交界处的松烟花谷农业观光园,以“中国第一骑游小镇”品牌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升级为载体,布局湿地景观区、花木培育示范区、自然生态休闲区和田园花卉观光区4个观光板块,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等为一体。该基地属观光型基地,3年内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苗木1万亩以上,产值2亿元。湄潭县核桃坝官堰村,一个个生态养殖区正在紧张建设中,结合优质稻生产,“稻鱼(蟹)共生”模式在这里得到大力推广,实现“稻鱼双丰收”,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

      如今的余庆农民幸福洋溢,讲究的是“不仅要房子漂亮,更要有灵魂、有精神;不仅要殷实,而且要快乐”。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浴血奋战的地方,今天拉开了“三百里赤水河流域精神文明示范带”的创建热潮。沿赤水河的赤水、仁怀、习水3个市、县的20个乡镇联手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围绕茅台等名酒企业发展起了种植业、养殖业,依靠万亩竹海开发系列竹产业,桫椤自然保护区正在兴起旅游业,产业发展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使得三百里赤水河正成为一条富庶的河、欢乐的河。

      好一个特色之城!

      ——既要“赶”,又要“转”,更要“改”。爬坡过坎、转型攻坚只有向改革要动力,靠改革增活力,才能把“好山、好水、好地”的优势,凝聚到主导产业上,把绿色、生态、有机的内涵融入到名牌产品中,做出遵义特色

      如何在加速发展进程中变压力为动力,化机遇为挑战?王晓光一语中的:惟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获取动力,倍添活力。

      湄潭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写进了1997年的中央1号文件,2002年又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对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发挥了大的作用。湄潭今天最为耀眼的茶产业便是明证:这个贵州茶业第一县和中国名茶之乡,全县茶园面积达48万亩,涉及15个乡镇6.5万户茶农28万人,茶业综合收入41.2亿元。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必须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遵义市农委主任罗绍怀介绍,遵义市计划在优化发展粮油烟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发展八大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抓基础设施,以一体化调新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繁荣的最基本的支撑条件。遵义通过以小康寨为平台,大力推进“6+1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00个以上精品示范寨、3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以水利“三大会战”为契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抓手,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农民增收“321工程”为载体,建成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点;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在贵州金泽地绿产公司的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该公司在官堰村、合同村流转540亩土地,建起300亩的黄金梨果园和240亩苗圃。公司负责人说,这里光热、气候、土壤、雨水及生态环境,都适宜建优质果园,条件比较优越。

      该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优质黄金梨的市场价每公斤一般在10元以上,亩稳产按2500公斤计,每公斤4元的果园价计,产值1万元,扣除成本获利8000元左右。他说,优质水果上了规模、有了品牌,就会吸引大的商家上门。

      ——抓特色品牌,以区域化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布局”的要求,发挥“四大区域”比较优势,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布局上,从培育优势产品入手,大力实施“8531工程”,把“好山、好水、好地”的优势凝聚到主导产业上,把绿色、生态、有机的内涵融入到名牌产品中,做出遵义特色。

      面朝黄土背靠山的农民也不再执着于耕地种田,大家开始试着将自己家的土地承包或转租给其他人,通过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不仅提升了个人收入,还形成了具有遵义特色的农特产品,茶叶、中药材、竹业、辣椒、红高粱、商品蔬菜、生态畜牧业、干果等八大产业正八面威风,为遵义开辟了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遵义培育的“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绥阳空心面”、“湄潭茅贡米”、“赤水金钗石斛”等农产品品牌已经叫响国内外,有的甚至成功进入欧盟市场。

      ——抓新型主体,以产业化调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通过龙头企业有效聚集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因素,专业合作社支撑产业发展、联接市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示范带动,让农村能留住青年,让农村能展示青春,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种了大半辈子烟叶,今年67岁的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干溪村烟农何国阳没有想到,如今种得越多收益越高,还越来越轻松了。前几年,他曾一度计划着把地租出去,正式从土地上“退休”。但从前年开始,他又把这个念头彻底打消了,“现在,种烟跟过去大不一样了,从育苗到机耕,从移栽到烘烤,每个环节都有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服务,既省心又省劲,还不用担心种不好。”

      把分散的烟农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合作社建设所释放的能量,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更在客观上推动了烟叶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在遵义绿色工业园区,记者看到以晴集团茶叶加工循环经济科技项目、司牧公司超临界制备辣椒碱及辣椒红色素产业化项目、陆圣康源茶多酚项目、南方嘉木精炼茶籽油项目等农业深加工高科技项目在这里落地投产,为农业发展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工业,在这里是希望;商业,在这里是智慧;农业,在这里是底气。遵义的秀美山水涵养丰富的农业资源,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企业集聚,承载着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希望,以工促农、以农促工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黔北大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