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演月】坚守、帮扶、共生——全国豫剧一家亲

31.03.2016  11:05

整个3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首都掀起了豫剧热潮,“天天有豫剧、场场票售罄”的场景一再出现,在戏曲界引起强烈震动。

半个多月里,京城观众除了欣赏河南本土豫剧团的精彩剧目,还惊喜地发现在新疆、安徽、山西、河北等地,豫剧生长势头依然强劲。“全国豫剧一盘棋的局面引人注目,全国豫剧人抱团发展的劲头令人感动。”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

坚守豫剧献终身

此次展演月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大漠胡杨》、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的《吴琠晋京》、新疆石河子市豫剧团的《我的娘·我的根》、河北省沙河市豫剧团的《宇宙锋》、安徽省亳州市梆剧团的《印记》都给首都观众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能在外地存活发展,这些豫剧团体的坚守难能可贵。”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陈友峰说。

新疆石河子市豫剧团团长陈文忠对“坚守”二字理解得更深刻。两位团长表示,当年赴新疆屯垦戍边的军垦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演出剧目大多在讴歌这种坚守、开拓和奉献精神,而他们自己也在践行着这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豫剧在大漠边疆活了下来。

资源互通共发展

豫剧遍布全国十余个省区市,共有160多家国有豫剧院团、1000多个民营剧团,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根在河南,作为全国豫剧的娘家人,对外省豫剧团进行帮扶是我们的责任。”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

自2013年河南豫剧院组建成立起,对全国豫剧院团进行示范、引领和帮扶就成为建院宗旨之一。3年来,河南豫剧院发挥着枢纽作用,除了宣布该院所有剧目可供兄弟院团免费移植外,还不断派人赴外省豫剧团进行创作、教学指导,甚至在人才培养上实现联合招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表示,该团创排的豫剧《大漠胡杨》编剧来自河北,导演和配乐来自河南,演员大多来自新疆,这充分体现了“大豫剧”观念。

河南豫剧院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全国豫剧资源共享、资源融合,这在全国其他剧种中很少见。”这句话已经成为首都戏曲界专家的共识。

抱团取暖渡难关

豫剧团想单枪匹马发展难度越来越大,无论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是‘大豫剧’理念的指引,都需要豫剧从业人员空前团结、凝聚,像这次一样的‘大兵团作战’有助于提高生存与生产能力。”安徽亳州梆剧团团长刘传师说。

刘传师的话说出了外省豫剧团体的心声。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豫剧的生存也受到强烈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仅淮河以北就有40多个豫剧团,如今消失了四分之三。观众日益老龄化、青年演员青黄不接、经费困难制约发展等存在多年的问题依然是全国豫剧院团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怎么办?唯有团结渡难关。”李树建说,“豫剧,源于中原,却不只属于河南,更属于中国。各地豫剧团要一家亲,在人力、艺术创作等方面广泛交流,把各自先进的院团管理、经营经验互相共享,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