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科技局真抓实干助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07.09.2015  09:39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势头强劲。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7.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8%,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已达到44.9%,比去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和拉动点分别比食品工业高4.9和0.5个百分点。

一、基本情况

目前,漯河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厅备案达到116家,各类研发(技术)中心发展到127个,分布于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等多种领域,群体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在工作中,漯河市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制定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3年以来,先后出台《漯河市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5年)》、《漯河市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漯河市加快研发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列入对各县区综合考核的指标体系,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2014年和今年,市财政分别拿出259万元、782万元奖励资金对符合奖励条件企业进行奖励;国税局、地税局在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政策的落实,极大调动了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度

一是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14年共获得省以上支持的项目21项,今年以来,漯河市科技局已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二是用足用好市级科技资金,有重点的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倾斜。2014年共拨付市级科技专项资金1659万元,对71个项目进行支持。三是做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工作。2014年共有10家企业的58个项目通过鉴定,涉及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申请加计扣除额3626万元,实际为企业减免税额762.99万元。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载体。自2013年以来,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增幅明显。二是开展市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2014年以来已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15家,为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立足食品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为产业结构主体的实际,大力引进和推广适用高新技术。如双汇集团、河南中原轧辊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被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字化企业;中原轧辊通过实施ERP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实现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日常管理的全部信息化,信息化程度达到省内较高水平。四是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2012年-2014年,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29件、409件和516件,增幅分别为11.6%、24.3%和26.1%。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专利申请量为432件,同比增长6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

按照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截止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7家,占全省1280家的2.1%,在全省18个地市中居第13位,与周边地市相比,远低于平顶山(47家)、许昌(62家),仅稍高于周口(24家)、驻马店(20家)、信阳(19家)。

(二)高新技术企业块头小

漯河市现有的27家高新技术企业仍旧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从2014年底统计数据来看,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11家,超过2亿元的仅有6家(协鑫光伏、恒瑞化工、双汇生物、兴茂钛业、曙光健士、电力器材)。

(三)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不大

据统计,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6位,在二类考核地市中排名末位。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要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个领域,这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而漯河市作为国内首个食品名城,产业结构以食品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

三、下一步措施

(一)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队伍

一是抓好政策的宣传和贯彻,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申报、认定和落实工作,防止政策“放空”。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建议以市财政局为主对全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有关政策进行梳理,提出政策资源整合意见。各县区也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完善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三是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和用好市级科技资金。每年确定10-20家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帮助其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集中有限科技资金,在支持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支持生物制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全市新兴产业集群。在今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征集过程中,要求申报项目的工业企业应是市“1351”工程重点支持的企业,其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也应符合市委市政府“六大攻坚” 任务的方向。四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一批传统产业骨干企业和投融资机构发挥资本优势,通过投资参股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股份制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或进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配套,实现传统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转变。  

(二)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为科技创新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采取县级干部分包县区、科室联系企业的方式,经常深入全市各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进行帮扶,提供高效的科技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银行漯河分行的战略合作,争取再与1家市级以上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列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积极联系全国知名券商和中介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陆“新三板”提供优质服务。

(三)注重实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做好对各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工作。二是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指导和推进各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影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和协调工作。三是配合好市统计局,根据新统计法的要求,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工作,做到应统尽统,坚决杜绝漏统、错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