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 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8.04.2018  19:3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又一传统特色学院,在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秉承“博学、明理、勤思、善行”的院训,在全国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行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优势,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学院始终坚持“全员就业”的工作理念,全力构建院系两级管理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打造“全院同心、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核心竞争力,切实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持续发展。2018年学院总体考研率达到30%,92%以上学生有了就业意向,毕业生对学院、学校满意度逐年升高。

全院同心,积极营造 就业优先 工作氛围

学院上下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从“一把手”工程到就业工作“三到位”,逐层落实,齐抓共管。从院长、书记到专业老师,始终把学生的就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学院院长邹文俊多次在全院教工大会上强调,全体教师和科研人员要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就业创造便利条件。学院先后与黄河旋风集团、郑州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杰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等24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均涉及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院在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师生同力,努力构建“ 能力 优先”的导学机制

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以专业评估认证为抓手,推行“平台+模块+课程群”培养方案,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推出“蓝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鼓励专业老师推荐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学院党委书记王良说:“老师们与企业长期保持联系或本身在企业做顾问,这对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单位是自己的老师推荐的,毕业生会特别信任。另外老师对推荐的学生也很了解,用人单位也很满意,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和质量”。2018年,全院共有30余名专家教授提供近千条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实现就业,张书森、王庆伟、王春华等多名优秀教师受到了学院表彰。

校企同盟,全面实现“需求优先”的 共赢 局面

学院作为全国磨料磨具、超硬材料、涂附磨具行业副理事长单位,主动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定向就业的就业工作形式,选择一批效益好、规模大、社会知名度高的单位作为“校企同盟”就业基地联合建设,围绕市场和企业急需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定期组织在校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提高适应企业及社会的能力,毕业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激烈的竞争,以最快的速度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用人单位在实习期结束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优秀学生有选择地提前录用,实现定向就业。

学生同行,认真打造“信息优先”的互助就业模式

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就业信息落实和跟踪体系。对日常就业信息和招聘会信息,分别通过“收到信息—发布信息—收集简历—追踪回访—指导学生”和“召开招聘会—学生进场刷卡—用人单位反馈表—电话跟踪—调研报告”的跟踪流程,了解学院和企业的联系情况以及学生投递简历、面试等就业中间环节,加强学生签约的落实和学生的后续推荐。

2017年10月份以来,组织各类招聘会100余场,接待用人单位2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吸引包括周边地区兄弟院校在内的毕业生3万余次,就业网络平台日访问量高达200人次。

在学院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谋出路的同时,毕业生中也自发地形成“学生同行”的互助模式,推行就业压力共担、就业信息共享,实现共同就业。在毕业班中还开展“组团”求职,实行互用就业资源,将就业信息差异化利用,有效拓宽了就业信息渠道,确保了就业安全,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签约成功率。

保障同步,贯彻落实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

学院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帮”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专项资助、特殊推荐等六项措施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求职费用;对于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组织参加素质拓展、职业能力训练营等活动;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加强实验室教学和实习环节,强化专业操作能力训练;对于学习综合排名后10%的学生,加强导师、班主任督导工作,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2018年共有69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成功,15名家庭困难毕业生获得求职创业补贴,特殊群体就业比率高于学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水平。

毕业生就业工作历来得到材料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支持。学院培养出的高素质、高技能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实现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学院将积极贯彻“坚持政策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强化服务职能”的就业工作方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在巩固已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建立更广阔的实习就业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