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 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二:管理学院

08.04.2018  09:31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学校也出台了《关于做好2018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千方百计保就业。管理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院专业和学生实际,坚持“一人一策,精准扶助”,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了思路方法。目前,已经有近50%学生签订就业协议,80%左右的学生已经有了就业意向,加上考研升学和出国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完善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管理学院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坚持“没有与就业无关的人,也没有与就业无关的事”的工作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探索系、办主体作用发挥机制,努力解决影响就业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形成就业指导中心主导、院主要领导主抓、系支部书记主管、辅导员具体负责和导师班主任参与的五级工作格局。

为调动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还制定《管理学院就业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营造了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如电子商务系组织年轻博士与考研学生“一对一”结对辅导,提升考研录取率;物流管理系王焰老师,发挥自身资源和人脉优势,介绍用人单位12家,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176个。

强化教育引导,坚持思想引领与能力提升相结合

学院立足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重点领域就业,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在整个四年中,我们还通过校友交流会、优秀毕业生交流会、开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

通过教育引导,学院学生会原主席2018届毕业生李阳等同学拟选择参军入伍,还有多名同学准备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通过以赛代练,参加校第七届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的三名毕业生,一名同学保送山东大学读研,一名正在申请国外大学深造,还有一名同学正在准备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复试;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多名同学被碧桂园、京东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录用。

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分类指导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在认真分析过去三年就业状况并形成质量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学院将学生按就业意愿分为不同类型,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定时推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对考研学生,学院已开展过动员、考前辅导和复试指导等工作,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录取的王子豪同学在谈到学院提供考研教室,帮助选择学校和专业,指导复试时仍感激不已;对于就业学生基本做到就业黄金时间段“天天有单位,周周有宣讲,期期有专场”,业已发布招聘信息142条,组织宣讲招聘会45场,举办行业专场双选会1场,目前正在筹办春季行业专场双选会。

此外,学院深刻意识到,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的关键在于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学院将实现弱势群体的就业为重点,建立就业困难生就业信息库,加强就业跟踪和就业推荐,通过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精准帮扶,目前已实现了20余名学生的顺利就业。

发挥专业优势,坚持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学院通过建设E创空间,支持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目前在孵项目3个,其中郑州索腾乐器有限公司年营业额已达600万元,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14个。学院还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低年级全员参加GYB培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同时,学院还设置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全力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仅2017年一年,学院取得了“挑战杯”国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一等奖1项等好成绩,在学校举办的创新大赛、创业大赛中,均获得优秀组织奖,新增创业项目7项。

创新方法手段,坚持精准施策与靶向发力相结合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根据学生就业的现状,通过鼓励毕业生考研、鼓励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鼓励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自主创业等“五个鼓励”寻求多途径分流就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拓就业市场,与德邦物流、上海易果生鲜电子商务公司等用人单位建立深层次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此外还通过“预就业”实践工作模式,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现已有多家单位正在与学院协商2015级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通过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目前,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就业信息传达的主渠道。通过校友影响带动就业,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违约率,仅校友提供就业岗位就达到200余个。

正是得益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学院的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可喜局面,就业率连年稳居高位。但我们也意识到,学生就业要实现量变到质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如学风不浓、学生考研意愿不高、自主创业率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未来,我们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多途径挖掘就业潜力、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多手段破解就业难题,打造就业服务生态链,全力推动学生就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