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者”
人物简介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西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个国家的文化友好使者,曾获加拿大“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他出生于猴王世家,自幼学艺,是戏曲艺术大师六龄童的幼子,章氏猴戏第四代传人,因为在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被亿万观众熟知;他致力于传播传统猴戏艺术,在国内演讲800余场;他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使者,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
接过猴文化传承的“金箍棒”
中国的猴戏艺术源远流长、百花齐放,各个剧种都有优秀的艺术大师。光京剧就分南北两派,北派猴王有杨小楼先生、李少春先生、李万春先生,而南派猴王,则有盖叫天先生及他的几个孩子、郑法祥先生和我的父亲六龄童。
我小时候,父亲每次登台演孙悟空,我们十几个兄弟姐妹就会被画上猴脸演小猴子,父亲一边演出一边观察,看哪个孩子更有潜质,能挑起未来的大梁。二哥章金星在我们这些兄弟姐妹里是最出色的,他三岁学艺,八岁就和父亲出演了绍剧《大闹天宫》。当时周恩来总理还在舞台上接见了他,并给二哥赠名“小六龄童”。二哥十二岁时还参与拍摄了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以说很早就成名了。但很遗憾,二哥1966年患白血病不幸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我能替他把家族事业继承下去。于是,我责无旁贷地从他手中接过了“金箍棒”,延续哥哥的艺术生命,走他没有走完的“西天取经之路”。
1982年,中央电视台要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父亲将我举荐给了杨洁导演,出演孙悟空。刚开始我也不知该如何演,因为在孙悟空角色塑造上,我既想保留中国传统艺术中对孙悟空的诠释,又想塑造一个接地气、生活化的齐天大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想了很多办法。我把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各种版本猴戏,甚至包括卡通片、皮影戏、木偶剧等都研究了一遍,最后创造出了大家看到的这个美猴王形象。后来这部电视剧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几十年来在国内各大电视台播出了3000多遍。曾经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有的演员演了一辈子的戏,观众都没有记住;有的演员演了一部戏,让我们记住了一辈子。”我听后很感慨,我不是第一个演孙悟空的人,但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才有这样的机会集猴戏之大成。同时,我也体会到,人一生能认真、坚持做好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吴承恩先生用一生的心血创造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玄奘大师历经劫难践行他“宁向西去一步死,不往东归半步生”的誓言,他们用尽全力去做了一件他们认为值得的事情,而我这一生最应该做的,就是把猴文化传承下去。
打动人心的作品首先要“走心”
20世纪80年代,电脑特效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在内的所有主创信念都很坚定,不拍出一部好剧不罢休。1986版《西游记》拍了六年,所有特技动作都是靠演员独立完成。为什么不用替身演员?一方面,孙悟空的“飞”,不仅是一个飞的动作,里面还要有表演。因为不像一般的武侠剧,演员远远地飞出去就可以,孙悟空要先有造型再起飞。比如,看到前面有棵大桃树,孙悟空得演出高兴的劲儿,再回头看看唐僧说“师父,俺老孙前去看看”,接着才能飞走。替身演员毕竟不是专业学猴戏的,演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必须自己去完成。另一方面,有的戏确实有危险。当时我23岁,替身演员也就20来岁,没办法让别人替你去冒险。像拍“大战红孩儿”那集,要拍孙悟空被火烧的镜头,我在里面穿了一件石棉的衣服,外面套上孙悟空的戏服,做了简单的隔热保护就准备开始。开拍前,杨洁导演说,过程中你坚持不了就赶紧说,或者觉得危险我们也可以不拍这个镜头。但为了效果,我还是坚持上了。那场没有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戏,他们仨就在旁边拿着棉被、铁铲和水桶,准备随时灭火。导演一喊开始,火烧了起来,我瞬间感觉到了烈火攻心,烟慢慢浓起来,我觉得快要窒息,风一吹,火苗一下子就把脸上猴毛、睫毛烧着了,孙悟空的脸都烧变形了。而整个过程,我却得表现出孙悟空从满不在乎、觉得自己不会被烧,到最后真不舒服的整个过程。整场戏我咬着牙演完,导演一喊停,我立马滚倒在地,师父师弟们还有工作人员赶忙帮我扑火。当时我已经被呛到窒息,有点失去知觉,随组的医生给我吸了氧气,才慢慢苏醒,当时真体会到了人被烧死前的感觉。现在想想,那会儿我们都是这么拼的。
当时整个《西游记》剧组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地投入,就是想打造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经典《西游记》。现在高科技比以前先进很多,但观众反而觉得有些版本的《西游记》很假,孙悟空不像孙悟空。我认为,主要还是演员没有接受过中国传统戏曲猴戏表演的训练,孙悟空的情绪是通过手、眼、身、法、步去传递的,都要靠演员去表现,没有长期积淀的演员是很难表达的。我们学猴戏都要先从模仿真猴子的一举一动、一缩一站开始,再在实际表演中去体会“真猴子”的感觉。比如,猴子挠痒痒经常是下意识的,但是这个“挠”也有不同:生气了,反着挠;高兴了,顺着挠。所以在表演时,孙悟空的每个细节都要根据场景的不同,做不一样的处理。演员是整个剧的灵魂,而高超的技术特效是为内容服务的。艺在先,技在后,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观众看完《西游记》记住的只是震撼的高科技特效,这个戏就歪了。
中国观众是最好的观众,也是最难对付的观众,他们不会因为你红了,因为你是名演员就无条件支持你。再好的演员拍出一部烂片,一样会遭到观众的排斥。只有心里装着观众,用诚心创作的艺术形象,才能打动观众。
艺术作品不能只要市场而没有“底线”
有人说市场决定一切,但对于文化艺术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以前有电影投资方说,一部电影就是二三十天的经济效益,之后成了“文化垃圾”也无所谓。我觉得,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过,我们在文艺创作方面,有“高原”,但缺少“高峰”。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这些话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艺术作品不能只看到市场,票房、收视率不是唯一的标准,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传统文化的创作,可以创新,但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恶搞,甚至亵渎。在有的影片里,孙悟空跟白骨精谈起了恋爱,小朋友问我:“美猴王叔叔,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有几个女妖朋友?”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心在流血。
我曾说过一句比较重的话: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践踏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可耻的,我们没有戏说和糟蹋名著的权利!
要将“美猴王”精神传播到海内外
这些年,我也一直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猴文化、戏文化。我除了写一些表演艺术的书以外,还写了一些西游记的读物,有给学龄前儿童阅读的《听孙悟空说西游》,给成年人阅读的《六小龄童品西游》。同时,我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去给学生面对面讲演,主要传播西游文化、猴文化,截至目前,已经做了800多场演讲,希望到明年猴年可以到1000场。我把演讲也做到了海外,希望孙悟空能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使者。最近,我看到《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提到了电视剧《西游记》在越南的影响力。今年5月,越南国家领导人阮富仲曾在我的《六小龄童品西游》越文版书上签名、题字。我想,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都喜欢孙悟空?主要因为他身上这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在孙悟空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智慧之处,比如他对待妖怪不是一棍子打死。对一些神仙的坐骑、门童、宠物,他会找到主人来收复,对一些可以挽救的小妖,他也就笑笑而过。他身上的这些精神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
借北京、张家口将要举办2022年冬奥会之机,我有一个打算,想向组委会推荐“美猴王”作为冬奥会的吉祥物。很多奥运的吉祥物都是动物形象,孙悟空既有动物性,还有传奇性和社会基础,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希望能借助奥运之机,借助“美猴王”这个大家喜欢的形象,将我们中华儿女勤劳、智慧、勇敢、爱憎分明的形象传播出去。
如果说我前半生是在传承中国猴戏艺术,那么后半生我则是要弘扬美猴王精神。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我在央视节目《开讲了》上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七十二变”是个人的本事,“八十一难”则是人要经历的困难。“七十二变”是立身的本领,“八十一难”则是处世的方法。《西游记》的故事和哲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以此去和观众沟通,去和外国友人交流,就是对中华文化很好的宣传和弘扬。
(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