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一千人小村庄成“大学生窝” 走出上百大学生

17.11.2015  08:55

一个户数不足350户、人口不满1100人的小山村,自1993年到现在,仅本科大学生就走出去70人,林州市东姚镇西北部山区的梨园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窝”。这在当地500多个行政村都很少见,为何这么多村子,唯独这个村子飞出去这么多“金凤凰”?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该村。

300多户的小山村出了至少70名本科生

要说我们村这20多年出过多少大学生,老会计张香法最清楚。”11月10日,当记者带着诸多疑问来到梨园村时,现任村会计张计得介绍说,2009年,该村曾详细统计过自1993年以来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姓名和院校,老会计张香法在一个小笔记本上记着呢!

张香法,61岁,曾担任村干部近30年,其间还任过一届村支书,当过9年村会计。在往张香法家走的路上,58岁的张计得告诉记者,张香法的两个儿子都很争气,老大张鹏考上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又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老二张海鹏考上河南大学,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读研究生,两个人都已取得硕士学位,在梨园村很有名气。

现在香法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上海,真让人眼馋。”张计得的话里透着高兴和羡慕。

在张香法的家里,听说记者要了解梨园村这20多年走出去多少大学生的事,张香法麻利地拿出一个小笔记本,逐个向记者介绍:“俺村张银法是1993年左右考上兰州大学的,这是俺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此后每年俺村都要出几个大学生,粗略统计,直到今年,俺村的本科生至少有70人,专科生也有好几十人。

大学生名单密密麻麻记了好几页

张计得告诉记者,2009年统计时,该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中,有4人已取得博士学位,18人取得硕士学位。

在整个东姚镇,俺村出博士、硕士、本科生人数都是第一。”说起村里的大学生,张香法很是自豪,在其当村会计9年的时间内,每到镇里开会,各村会计聚到一起聊起哪个村出了几个大学生时,都是梨园村的大学生出得最多。

在张香法向记者展示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五六页大学生的名字和院校,名字后面有的打着钩,有的画着圈。

我当村会计时,每到哪一家出了大学生,他们都要来村委会开介绍信或各种证明,信和证明拿走后,我就照着存根把孩子的姓名、院校记在本上。哪个孩子考上博士了,就会在他的名字后面打个钩,考上硕士的,我在他的名字后面画圈。”张香法告诉记者。

凡是考上本科的学生都已记在了张氏族谱上,为的是鼓励后代努力上进。”张香法一边介绍,一边指着笔记本上的名字向记者念着几位博士的名字,“张现玉,中国科学院,博士;张立国,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张立,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张翼,俄罗斯大学,博士。

尊师重教使得小山村不断飞出“金凤凰

20多年时间,一个一千多人的山村竟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到底是啥原因呢?

据了解,之前该村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为了改变面貌,该村十分尊师重教。80岁的张土金老人曾是这个村里的一名教师,在该村小学工作十三年,2009年以前该村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差不多都是他的学生。“那几年学校管得严,每到学区考试,俺村学生差不多都是第一。”张土金老人告诉记者。

1997年村里翻盖学校,全部是村民自愿捐款买的材料,村民出义务工盖成的,没向国家要一分钱。还有凡是来俺村教学的外地老师,村里给菜地让他种,还曾分给他们粮食。有了教师节以后,村里每年都要慰问他们,使他们乐意在俺村教学。对此,村里群众都很支持。”曾担任过村支书的张香法表示。

张香法向记者表示,村里出了这么多大学生,也跟家长的鼓励支持分不开。例如谁家出了大学生,邻家的家长就会教育孩子,要向谁谁谁学习,这种争相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

我家两个孩子之所以上进,是因为俺家和俺村第一位名牌大学生是邻居。”张香法告诉记者。

临告别时,张香法、张计得两人把记者送到村口,他们表示,他们正准备和村支书商议,继续把所有考上本科院校的梨园村学子统计清,以后一年一统计,不漏掉一人。

因为这是梨园村的大荣耀,也是梨园村的人才库。再过几年,这些从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一定会让梨园村发生大的变化。”张香法向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