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憋大便容易导致肛裂

17.06.2015  10:47

  您家的孩子是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用力排出来后是否有频繁便血的情况?医生提醒,6个月—5岁之间的小朋友是肛裂高发人群,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日常饮食过于精细,多食用高蛋白质食物,少吃蔬菜。

  多吃水果多喝水,避免肛裂发生

  夏天确实是孩子肛裂多发的季节。在炎热的夏季,很多孩子爱动爱出汗却很少喝水,再加上喜欢麻辣的小零食以及油炸食物,很容易造成大便干燥,从而引发肛裂。专家说,肛裂会对孩子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因为疼痛不敢去厕所、心情烦躁等。

  另外,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大便带血,就会直接判定是痔疮,其实不然。

  专家介绍,痔疮是因为腹压增高,肛门血管长期扩张后形成的,一般小孩很少见。随着年龄增长,痔疮发病率会增高。小孩便血大部分都是肛裂,由于大便又干又硬,大便时用力过猛,使肛管皮肤破裂。但如果肛裂早期不治疗,创口反复愈合、撑裂,发展成陈旧性肛裂,严重的要进行手术治疗。

  因此,专家建议家长,在孩子的饮食中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多增加水果和蔬菜。蔬菜可以多吃纤维含量高的,比如芹菜等绿叶菜,还有玉米、番薯等。各种水果都给孩子尝一下,看孩子吃了哪种水果更有排便效果。

  不要憋便便,养成排便好习惯

  除了饮食上的不良习惯会诱发肛裂外,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会导致肛裂的发生。

  专家介绍,除了大便干燥、便秘易引发肛裂,老是憋大便也是导致肛裂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来就诊的孩子当中,有很多孩子都不习惯在学校大便,特别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不会自己擦屁屁,或者大便不敢叫老师,因此会不自觉地憋回家再去厕所。

  一患儿的妈妈郭女士就表示,自己的孩子上了几年幼儿园,从来都不在幼儿园拉大便,每次都憋到家里再拉。

  经常憋大便会使直肠扩张到一定程度,感受器的敏感性会降低,便意也会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有些孩子憋不住也会漏出一点,粘在裤子上,时间长了也很容易造成感染。专家说,特别是学龄期孩子肛裂比较常见,因为很多孩子上课时间不敢拉,下课后没了便意,憋大便憋成了习惯。

  专家建议,家长每天早上定时让孩子解大便,哪怕没有便意,也要坐上去试一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排便习惯。排大便最好是在早上,但早上孩子们要上学时间紧张,所以放在晚上也比较好,人处于放松状态时更容易排便。

  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变了,两周至一个月内,肛裂创口会自动愈合。

  家长须知的4点护理方法

  1、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小儿发生了肛裂,父母应在小儿每次大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干净,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温生理盐水坐浴10-20分钟、或外涂药膏,能起到局部消毒和加速裂口愈合的效果。

  2、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家长要培养孩子每天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每天摄取一定量的水分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一旦发生便秘,可经常给婴儿喂以酸牛奶、豆奶、蜂蜜、香蕉、水果等滑润食物。

  3、让小儿有适当的活动量。新生儿后期,可让小儿空腹时进行俯卧,婴儿稍大,就可让其在床上翻滚爬动,这不仅有利于预防便秘,而且对小儿健康发育也有好处。

  4、进行科学喂养。小儿的膳食应当结合其生理特点,满足生长需要,保障机体健康,因此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小儿固然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但也必须摄入适当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这对预防小儿便秘有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