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将战役故事融入课程思政 引导学生领悟家国情怀
信阳农林学院在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同时,更注重“停课不停育”,把中国抗疫故事、中国战疫精神搬到“空中课堂”,积极构建“云上大思政”,将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信念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到课程思政,引导学生领悟家国情怀,培养大德大爱大才的新时代青年。让不幸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让疫情与灾难化作生命的教材,让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共成长。
一、抓好主阵地建设 思政课程有深度
抗击疫情,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信阳农林学院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主渠道,读好、用好“中国抗疫故事”这本沉重的“现实教材”,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开学伊始,校长郭长华以《科学理性应对疫情 坚持学习不负韶华》为题为全校1万多名学生上开学思政第一课,结合当下疫情时势,劝勉学生“不负青春好时光,做祖国需要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委书记余作斌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网上教学并现场听思政网课,要求“思政课不仅要要往深里走,还要往学生心里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精心制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通知》,组建思政课教研室备课组,选拔11位优秀老师,开展集体备课,重点打造思政“微金课”,全方位协调抗疫期间的思政课教学工作。课题组多次召开视频会议,线上研讨,反复筛选素材,瞄准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将当前感人肺腑的战疫故事、抗疫精神科学有机地贯穿在思政课全程中,讲出有时事温度、理论效度和价值深度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永怀爱国情、坚定报国志、实践强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厚植爱国情怀 课程思政有温度
为了构建校园思政体系全方位、全覆盖,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信念教育、感恩教育等,信阳农林学院特别要求各学院要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课程内容融合起来,把疫情变成教材,把灾难当作磨砺,让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牧医工程学院提前谋划,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抗疫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引领学生感悟家国情怀。何书海老师在讲授《动物病理学》课程性质时,通过病理解剖等形态学技术手段为疾病的诊治提供“金标准”,在举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背景下,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专家刘良教授敢于担当,勇挑重任,积极谏言申请做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的事迹融入到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去,既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又充分展示了我国广大病理学工作者的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科研抗疫和科研报国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国、爱专业的热情。
课程有温度,教师有情怀,学生有感触。学校除了牧医工程学院,各学院均瞄准自身课程切合点,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将思政小课堂与专业大课堂紧密结合,化教育教学优势为抗击疫情的强大动力,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学会爱国,坚持“四个自信”。文学艺术学院陈娅老师的《秘书学概论》结合当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扬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抗击疫情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时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旅游管理学院周诗涛老师讲授《餐饮管理》以河南信阳光山县的90后餐饮志愿者齐礼成和他的“抗疫爱心餐联盟”为引例,让学生认识到疫情当前,企业不能只顾商业利益,更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三、冲锋在前做志愿 青年学子有担当
疫情期间,学校青年学子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冲锋在前,主动申请加入所在地的志愿服务,切实担负起青年学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信仰使然,党给了我们和平、安宁,在这危难时刻,我愿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来自体育学院的赵洋同学在《请愿书》中这样写道。自疫情开始,赵洋便向所在社区许昌市望田镇北村社区主动提交了志愿者申请,每天负责望田镇北村的巡逻及管控路口工作,为社区居民守好“安全门”。林学院的石迎归、外国语学院的翟珂、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刘鹏辉……学校多名同学主动请缨,投入到家乡一线抗疫。他们不怕风险、不怕辛苦,每天检测出入居民体温,登记外来车辆信息,寻找捐款及采购防护物资渠道。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的教材。学校教师在结合自己专业的同时,有效地利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鲜活人物和典型事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抗“疫”行动成为“化育为人”的有效载体。让思政课程有深度、有温度,让当代大学生有担当、有责任,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同步,真正地与国家一起成长。
(编辑/张璟 初审/杨晓谜 终审/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