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宽家”的同行者 讲述温暖的回忆

13.10.2015  07:47

孩子们当初被南阳路一小免费接收,在此,寻找当年的张校长

最早报道王宽夫妇善举的郑州晚报

相濡以沫、爱心育孤的王宽夫妇

中原网讯(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黎 秦华 张翼飞 殷海涛 陈曦 卢静/文 张翼飞/图) 连日来,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以及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组成的郑州全媒体采访团队,对“王宽家”的故事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豫剧名家王宽、王淑荣夫妇以退休之龄,17年含辛茹苦养育6名孤儿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在漫长的育孤之路上,许多人加入爱心队伍,成为支持、帮助“王宽家”的同路人,他们慷慨给予的温暖从未在王宽夫妇的心中消逝。

王宽老伴儿:我们身边一直有人同行

昨日,通过电话,王宽老伴儿王淑荣表达了老两口的心声:“谢谢你们持续关注我们,不过人应该懂得感恩,我们这么多年能够坚持下来,和在不同时期支持、帮助过我们家的同样有爱心的好人是分不开的。17年来,我们身边一直有人同行,应该找到他们,让我们也说一声谢谢!

郑州晚报》是第一家报道“王宽家”的媒体

王宽一直珍藏着一份已泛黄的《郑州晚报》。这张2001年4月12日的报纸,是当年第一家报道他“卖唱”养育孤儿事迹的媒体。

当年,有人说王宽茶楼“卖唱”是“贱卖艺术”“沽名钓誉”“另有所图”,王宽在精神和经济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许多人正是看到《郑州晚报》的这个报道后,开始理解他、钦佩他、崇敬他,点单者不断增加,一些好心人还直接送上点唱费而不舍得让王老师献声……

王宽表示,是当年的《郑州晚报》帮他脱离了窘境。他们很感谢《郑州晚报》,感谢当年采访他们的郑州晚报记者。

南阳路第一小学张校长当年免费接收全部孩子

老伴儿王淑荣,一提到孩子刚从淮阳老家到郑州求学时的难处和后来受到的帮助就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们找了四五家小学,可都因为户口问题遭到了拒绝。就在我们求告无门几乎绝望时,从当时的《郑州晚报》上了解到我家情况的南阳路第一小学的张校长,主动表示免收所有费用,接收全部孩子!”如今,孩子们都长大成人,王宽夫妇很希望能带着孩子们找到张校长,给他鞠躬致谢。

他们还记得,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跟得上别的同学,曾经请过一位郑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来做家教。这位大学生知道他们收养的是孤儿,便义务辅导。

还有那些帮王宽介绍单子、提供演出机会的茶楼老板、单位同事……

还有连续多年给“王宽家”送过钱、送过营养品的认识和不认识的戏迷、好心人……

王宽家”没有停止过向社会献爱心

而这17年来,“王宽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向社会、向更多病困之人的慈善捐助。不完全统计,王宽夫妇先后帮助了两个癌症患者、一个甲状腺病人等7个重病号和4个特困家庭,捐款5000多元。2002年5月,夫妇俩带着孩子们在街头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癌症患者进行了4天的义务募捐。

雅安地震的时候,王宽夫妇全家捐了2000块钱,王宽夫妇的外孙王海龙不愿意,他把自己上电视台唱歌挣的500块钱也捐出去了。后来,王海龙在一家咖啡厅找到了驻唱歌手的工作,两个月挣到了900块钱。他用这笔钱买了两辆轮椅,送给了两个在街上卖唱的渐冻症病友。

王宽家”参加“中国梦想秀”获得的25万奖金,全部用于资助西安一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的病人……

即日起,郑州全媒体记者寻找“王宽家”的同行者

王宽夫妇所做的一切,他们认为是应该的。而给过他们家扶持和帮助的爱心同路人,他们一直牵挂在心。他们希望通过媒体,完成自己感恩的心愿。

即日起,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联合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全媒体记者,共同寻找那些曾经与“王宽家”爱的路上共同走过的,给予过爱的支持或得到过爱的人们。

如果您曾经陪伴他们走过一段难忘的日子,或者,您曾经得到过“王宽家”给予的帮助,都可拨打郑州报业集团热线96678,向我们讲述那些爱心同行的日子,和“王宽家”喜悦重逢,一起续写郑州的大爱故事。

编辑:禹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