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对话院士:行实践以出真知 固基础以建高楼

15.01.2015  11:31

  孙鸿烈院士

安芷生院士

      灰白头发、精神矍铄、笑容亲切,目光温暖而坚定。近日,在我校承办的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四年成果总结与规划会上,记者在会议间隙采访了前来参会的孙鸿烈、安芷生院士。

      同为中科院院士,他们俩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常年从事地学研究,并且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孙鸿烈院士创建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持完成了中国资源大百科全书,而安芷生院士则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中国,打开了地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篇章。

      他们领略过秀丽的山水,也跋涉过壮阔的山河,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用详实的数据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用理论分析勾勒出地学上的优美风光。由于时间紧张,两位院士的回答简洁明了、一语中的,让人反复思考又回味无穷。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两位院士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给青年人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展示了真正的学者风采。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记者:当前,很多学者习惯于从文献和实验室中获取数据,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孙鸿烈:从事科学研究是离不开实践的,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当前很多学者的研究是从文献到文献,从实验室到实验室,野外搜集资料反而做得很简单,然后就分析数据写出论文,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风气。

      就拿我们地球学科来讲,由于工作需要,研究人员经常在野外调查数据、收集资料,主要涉及的地方有我国的黑龙江、云贵川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等地区。在这种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地方连续待上几年也是常有的事,虽然艰苦,却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认为如何对庞杂的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指导实践?

      孙鸿烈:野外考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归纳数据和资料,提炼观点,总结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考察前,一定要先明确考察目标,把握考察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往我们在青藏高原和西藏等地区考察后都要写出一部专著来,特别是在西藏,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土壤分类体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总结。

      当然,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还要为考察地区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来。这些年来,“院士咨询”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制度,每个院士都要选择问题进行调研,为国务院写出咨询报告。这些都有赖于我们过去积累的丰富野外考察经验。院士们就某些问题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这个产出是非常重要的。

“要持之以恒,坚持宁静致远和好奇的心态。”

      记者:在基础研究中,青年学者应具有哪些素养?

      安芷生:我认为做基础研究首先要有个人的兴趣,同时结合国家需要,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在面对时间尺度长、空间地域广、资料庞大的复杂系统时,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以全球视野设计课题,脚踏实地进行野外考察、取样和实验分析。要特别对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去解决问题。

      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宁静致远和好奇的心态,不要计较时间的长短和个人的得失。只有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的价值才会真正长久地实现。
记者:随着学科交叉,团队建设意义重大,年轻人在团队中如何发挥作用?

      安芷生:在基础科学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所以说,我们要根据研究之需,建立一支有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以强化学科之间的交流、联系和沟通。

      在培养新一代年轻人的问题上,我认为年龄处在三四十岁左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黄金期,他们拥有充足的精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基础研究要强调年轻化。同时,年轻人也要尊重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经验和指导,避免在科学研究中走弯路。

        “做研究不要急着写论文、出成果,打好基础才是关键。”

      记者:您对有志于从事科研的青年学子和教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孙鸿烈:我认为做研究不要急着写论文、出成果,打好基础才是关键。根据你自己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先明确哪些专业是你必须打下的基础,否则今后就很难进一步发展。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但后来做了土壤地理学的研究生。由于地学的基础不够,我做研究生的第一年就去北大听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地植物学的课。咱们会议上提的问题很广泛,但谈到岩石学、第四纪的问题,我虽然不是专家,也都能看到报告的问题所在,由此可见,研究生时打下的基础到现在依然很受用。

      记者:对于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及河南大学在此领域的成绩,您有怎样的评价?

      安芷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它方便了国内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对于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数据的汇交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大学地理、历史、文学等学科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在黄河文明及中下游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上有丰富积累和独特地域优势,依托这些学科背景,将资源优势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学科优势,这点河南大学做得非常好,拥有自己特别的学科竞争力,也很有发展前景。

      同时,河南大学选择了黄河中下游这样一个区域去铺就数据平台,是非常符合河南大学实际的,也是符合国家要求的。过去十多年,河南大学在数据集成、分析和共享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希望河南大学继续建好黄河下游数据中心这个国家平台,为研究、治理和利用黄河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