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汪国真:用艺术丰富人生

22.11.2014  12:25

编者按:
      他被誉为当代诗坛王子,他的诗集创下了新诗诞生以来发行量最高的纪录,他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诗歌热,他是华文界唯一一个作品被连续盗版25年的诗人。他就是汪国真。当他选择沉淀自我,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再次出现时,书画、作曲已然成为他的炫目标签。人生有无数种可能,这位用诗歌激励了一众青年的诗人,如今再一次用自己的多重身份诠释了何为“丰富的人生”。

      一袭暗红色的西服,透明的镜片后是一双睿智的眼睛。汪国真虽已过中年,但人却格外精神。他步伐淡定从容,俊朗的外表中透着内在的儒雅气质。20日晚,他在计算机二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我的艺术人生》报告会之后,在贵宾室接受了《河南大学报》的专访。

      诗歌以抒怀——好诗源自于生活

记者:您对现在流行的“诗歌已死论”有什么看法?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爱读诗,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汪国真:对于“诗歌已死论”我们只能说是部分诗歌已死,不能以偏概全。那些故弄玄虚的、没有真情实感的、莫名其妙的诗从来就没活过。而在如今选择十分丰富的社会中,年轻人不爱读诗这个现象也不足为奇。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诗歌若能够深深的打动人心,怎么会担心缺少读者呢?诗的创作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贵在能折射出读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网上有部诗最近很火,名叫《天上的云真白啊》,对此您是怎么样的一种评价?

汪国真:你是说乌青体么?这个诗写得很有意思,但是呢,我这样说,我换一个说法,我觉得我们不能单纯地评判一首诗好或者不好、有没有价值,只能说凡是能够经得住时间和读者考验的诗才是精华。

记者:您是上了初中之后就没有接着上高中,那您觉得人生中的哪个时期对您诗歌创作的的影响最大呢?

汪国真:这说起来大概是30岁的时候,在那期间我创作了许多比较励志的诗。30岁时我的事业还没有成功,感情上呢也没有着落,当时之所以写这些诗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激励和鼓励自己的。只是说呢,当时的很多人有和我相同的心境、相同的想法、相同的境遇,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些诗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这些诗才得以流传。

记者:您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那您觉得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创作态度?

汪国真: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不能闭门造车。诗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这种平常的生活中去创造出诗歌,需要把生活中这些含有诗的因素的东西捕捉、提炼和升华,把它变成诗句。这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诗。

记者:您一直很强调诗作源于生活,那您自己是怎样做的呢?“诗作源于生活,同样也会用于生活”就自身而言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呢?

汪国真:就拿曾经一次采访的例子来说,有一位医生对我说,想要知道自己医术是否精湛,可以看自己就诊病人的数量。对此,我感触颇深,由此创作了一首《旅程》,“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曾有人告诉我,我的诗作常常被运用于校园生活。恋人分手,不止一次用到《请你原谅》、《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这样的诗。我当时觉得,似乎这样的诗,确实为他们而创造的。


      诗歌以丰富人生——艺术是相通的

记者:您在昨天的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提出要借鉴中国古典诗词中通俗易懂、引发共鸣的以及经得起品味的创作规律,并借助音乐的形式以诗言志。您提出这样一个想法是出于怎样的初衷呢?

汪国真: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现代诗歌是值得借鉴的,现代诗歌本身受传统诗词的影响很大,而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一些传统诗词中精髓的东西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得以传承与普及。

记者:您原来是集中在诗歌创作,后来又涉及书法、音乐,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很好奇您转变的缘由,还有您现在身兼多重身份,您对哪种身份更认可?

汪国真:最有感觉的是音乐。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以作诗出名的,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我自己创作最有感觉的是音乐。从歌手那里,我知道了我的音乐是可以催人泪下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就像我的诗歌一样。当然这种转变也不仅仅因为喜欢,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多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记者:您对诗歌、作曲、书画这些领域都有涉猎,那对您来说这些领域切换跨度很大么?您怎样来协调这些爱好的?

汪国真:是有一些跨度的,但是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都是有可能做好的。艺术不分界,是相通的,就拿顶针这一修辞手法来说,在语文中应用是十分美妙的,同样的,在音乐创作里,也可以造就十分优美的旋律。不同的艺术形式只是表现方式不同,但在道理上有相通,在创作手法上也有相通的。当你掌握了一门艺术之后,那你在学习另一种艺术的时候就会借鉴它的经验,然后融会贯通,在别的领域中也有所发展。

      诗歌之于校园学子——读诗以励志

记者:从九十年代开始到今天一直持续着“汪国真热”,有评论说您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位辉煌的诗人”,您对这是怎么看的?

汪国真:无论别人评价好还是坏,我都不太在意。这个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道出了这浮躁的社会风气,虽然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我认为,若干年后还会出现更伟大的诗人,会出现更好的诗。

记者:80年代和9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包括您在内的优秀的青年校园诗人,而今日优秀的青年校园诗人鲜见,您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差异?

汪国真:我想这个可能和文化的多元化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现在的诗歌有点被边缘化了。而80年代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涌进,整体文化氛围相当的好。而且当时的诗人善于从生活出发,而又高于生活。另外,当时的很多年轻人多少都有些迷茫,而诗歌是他们思想的寄托与灵魂的伴侣,能帮他们解答生活中的困惑。记得当时很多学生评价我的诗“是具有审美意味、富有哲理的答案”。

记者:那您认为这样的一个时代,诗歌对于我们大学生,或者说是青年人,它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汪国真:好的诗歌无论从美学意义上,还是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上来说,都具有巨大的价值。你比如说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一种坚韧的品质。比如说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了我们一种更博大的境界。所以中国的古典诗词,无论是美学价值还是人生教育都是有价值的。多学些古诗,不但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而且带给我们人生巨大的启迪。

记者:您的人生经历这么丰富,那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汪国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的坚强并不多,只比苦难多一点”。我把这三句话送给当代大学生,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能够比较从容的应付,能够走好自己人生的路,实现其人生价值。

策划:《河南大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