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生态文明 对接乡村振兴 ——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路径浅析

30.08.2019  14:51

□王军妍 刘秉军 张森森

当前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化了国土空间生态功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而倒逼传统地质工作改革必须释放发展“新动能”:树立新的“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大数据观”,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质工作向民生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以资源勘查为导向的传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为具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型地质工作,是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新时代地质工作将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经济工作中体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树立“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大数据观”,地质工作的业务范围才能从传统的地质勘查、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基础地质调查逐步延伸至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地质、地质旅游等多个层面,更容易与农业、林业、旅游业、环保产业、金融业相融合。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求地质人当好绿水青山的保护者

矿产资源开采无疑会改变地球表面景观和破坏地表生态系统。我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8000多个,个体矿山企业23万多个,矿产资源开采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并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由于以往的地质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地质资料和工勘人才,地质人转变思想观念主导“绿色矿山”和“智慧矿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过去的地质队员是金山银山的勘探者,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求地质人更要当好绿水青山的保护者。

新时代地质工作是土地质量的“保护伞”,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业生产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土壤管理3个环节。农作物中为未能被人类直接利用而剩余的秸秆等有机物质,均可通过施肥、灌溉、耕作等土壤管理使之回归土壤,重新供植物生长利用,使物质和能量得以通过土壤循环利用。鉴于土壤在农业生产环链的枢纽地位,没有绿色的土地,绿色农业就无从谈起,而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现代农业由“量产”转型“质产”的成败。“新地质工作”强调了环境地球化学、土壤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应用学科的融入提供通道,进而赋予农业除商品功能外的环境功能、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从而为“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智能农业、智慧农业”等乡村产业打造发展基础。由此可见,只有“新地质工作”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结构性改革,保障现代农业平稳转型提质发展。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必由之路

地质工作转型只有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行业的转型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做好转型,学科建设要保持开放姿态,推动地球科学与涉生态领域学科深化融合,业务团队要坚持融合创新,与经济管理、金融等领域协同共建;借鉴吸取具有“跨领域技术﹢金融﹢产业”的示范项目成功经验,达到以点带面,共同转型的预期效果。
新时代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之路必然是自然资源全行业共同的探索之路。自然资源管理职能部门、地矿企事业单位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推动以“新地质”为基础的跨专业技术队伍与经济管理、金融扶持的综合产业服务团队的形成。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某一个学科。以矿山修复为例,矿山修复的基础是地质学、岩土工程、采矿学,达到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则需要依托园艺学、土壤学、农业科学、植物学,如果要形成一个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项目,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融合智能物联网、旅游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才能够嫁接旅游业、建筑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单纯依靠财政项目和市场项目都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地质工作的行业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依靠的是产业,只有形成产业,才能够将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一部分责任有效嫁接到企业身上,由企业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维护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

另一方面,强化闭合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协调创新。将跨领域的“新地质”综合产业服务团队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之中,在绿色智慧矿山、废旧矿山修复、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与后期产业化,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建立“跨领域技术﹢金融”的闭合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建立“技术﹢企业﹢金融”综合服务联盟,并通过智慧物联网宣传推广,进一步调动相关市场要素进而形成以点带面,开创“政、产、学、研、用、资、孵”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引领带动“新地质”行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郑州发展投资集团,北京祥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