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论斤卖”的冷思考

22.01.2015  21:57

见过大米、白菜论斤卖,您见过正版新书论斤卖的吗?近日,在齐齐哈尔市某大型超市,出现了这新奇的一幕,正版新书论斤卖。有儿童读物、育儿读本、汤饮养生、小说、历史故事等各种图书。

图书论斤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年前就有书店打出这样的招牌,并在公众中引起了一番热议。纵观人们争议“图书论斤卖”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这种商业行为是对图书的亵渎,让读书人情难以堪。但笔者并不以为然,既然这一现象客观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大有市场,那就需要我们冷静看待,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商家有商家的头脑,“图书论斤卖”是一种促销手段,无可褒贬,更不必责之。恰恰相反,这至少折射了出版界的若干现状,比如正规出版物也是泥沙俱下,定价虚高,读者常常望价兴叹。而“论斤卖”就相当于打折,综合计算,是打了三四折。这对无钱买高价书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论斤卖”为一些滞销图书提供了出路。据了解,许多滞销已久,卖不掉的书直接退给出版社,最后都成了出版社手中的一块“烫手山芋”。如果不处理掉,就只能化为纸浆,这对出版社而言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减少损失也是“图书论斤卖”不断涌现的原因。

至于有人认为“论斤卖”是对知识的亵渎,是不尊重作家劳动成果的消极行为,就有失偏颇了。为了激励大家学习知识的热情,为了使图书能从书店仓库里走出去落户到读者的家中,有的书店用“论斤卖”来进行促销,让“死物”复活,吸引读者去购买,让知识变为社会人的财富,又有何不可呢?

虽然“图书论斤卖”让有些人心里感到怪怪的,但它却让书籍尽快走进了千家万户,让那些囊中羞涩的读书人获得了精神文化食粮,减少了书店的库存,使少数人的知识变为多数人的财富,是件好事。

同时,这对那些经济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出版社及其经销者来说,也是一种警醒。如果他们不想办法在提高出版质量、降低图书价格、吸引读者购买上下功夫,他们的图书也会沦落到“论斤卖”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