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对付“妖蛾子”不用杀虫剂用人造蜂

02.02.2015  09:54
对付“妖蛾子”不用杀虫剂用人造蜂 我省传统的病虫害化学防治正向生物防治转变“虫咬虫”成为防治新手段   工作人员正往树上挂装有蜂蛹的茧 刘广超图   在实验室里孵化出来的“周氏啮小蜂”   工作人员在恒温实验室里观察“小蜂”   挂在树林里的装有“周氏啮小蜂”的茧   □记者王自合刘广超文李康摄影   核心提示:漯河城北,树木掩映中一幢白色的二层小楼,毫不起眼,却能决定一场遍及全省的“虫与虫大战”的胜败;这里繁育的比蚂蚁还小的昆虫,三年间已让全省20万亩杨树林没有出现“夏树冬景”的惨状。   在这个名为“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中心主任陈素贞告诉大河报记者:“现在,白蛾周氏啮小蜂(以下简称‘周氏蜂’)的本地繁育技术,已经被我们攻克,周氏蜂的年生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引子:“虫咬虫”生物防治法,副省长寄予厚望   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到夏末秋初,我省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带,繁茂碧绿的杨树树叶往往会在几天之间一扫而光,其状惨不忍睹,林业界人士称为“夏树冬景”。   “造成这种惨状的‘罪魁祸首’是美国大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害虫。”陈素贞介绍说,“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起效快,但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一物降一物’,是自然法则。既然有害虫,就应该有害虫天敌。周氏蜂就是上述害虫的天敌,我们这个中心就是人工繁育这些害虫天敌,适时释放到虫害区域,以虫治虫。”   “漯河市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是我省唯一的生物防治研究中心,对有效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努力把这个中心建成国家级防控研发中心。”   1月9日,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现场会在漯河召开,副省长王铁在会上高度评价这个研究中心的作用,并寄予厚望。    称奇:蜂比黄蚂蚁还小,却能上演“蛇吞象   “你看,就在这里面繁育小蜂。”在繁育中心繁蜂室里的保温箱旁,大河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摆放着一个个鼓鼓的蜂蛹,一个蜂蛹体重约有10克。通过显微镜记者看到,蜂蛹中孕育着密密麻麻的周氏蜂。   “培育这些蜂蛹中的周氏蜂,必须将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65%左右。”河南农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技术员姬琨告诉大河报记者,“周氏蜂是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食叶害虫蛹期的寄生性天敌。它进入美国白蛾蛹内产卵,经2-3天孵化成幼虫,经7-8天,白蛾蛹内营养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蛹壳。再经3-4天,羽化为成蜂,在美国白蛾蛹内雌雄交配后,爬出继续寻找美国白蛾蛹进行产卵。”   “一头周氏蜂,能够消灭一头美国白蛾,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一刻不停地寻找白蛾的蛹去吞噬。”研究中心主任陈素贞告诉大河报记者,一个周氏蜂身长仅1毫米,比常见的黄蚂蚁还小,而白蛾蛹的重量,是周氏蜂的上千倍,但却能“蛇吞象”无休止。      目击:“妖蛾子”到繁殖期时,茧被挂在树干上   “当美国白蛾等害虫达到繁殖期时,我们才会将装着蜂蛹的茧钉在或挂在树干中,其他时期起不到治虫的效果。”近日,大河报记者跟随天敌繁育中心的技术人员,来到漯河市北郊的一片杨树林内,看他们演示如何将即将破茧而出的周氏蜂现场释放。   技术人员将一个个寄生着满满周氏蜂的蜂蛹,或绑或钉在比人头稍高的树干上。“在自然温度下,在蜂蛹内蛰伏已久的周氏蜂醒来后,会争先恐后地自动寻找‘作战对象’”,陈素贞边演示边解释,“一般释放的时间,应在每年七、八、九3个月,此时正是杨树上美国白蛾繁育的高峰期。”   据悉,一头周氏蜂能在一个白蛾的蛹内产200个卵,繁殖量是美国白蛾的200倍。“这种生物方法对抗美国白蛾是最有效的,能够将美国白蛾赶尽杀绝。”陈素贞说,“在人工不方便操作的山区丘陵地带,可以用飞机撒播的方式,让满载周氏蜂的蜂蛹落在树上。”   据介绍,周氏蜂是一种寄生率高繁殖力强的优势蜂,专门攻击白蛾等鳞翅目有害生物,有“森林小卫士”美誉。    成效:3年生产40亿头,保卫20万亩杨林   在研究中心,记者看到,不同的门头上,挂有冷藏室、繁蜂室、接蜂室、操作室等科研和生产部门的牌子。   “一般来讲,放置5个孕育周氏蜂的蜂蛹,即可消灭掉1亩杨树林的美国白蛾等害虫,每个蜂蛹内可拥有5000头左右的周氏蜂。”陈素贞说,以此推算,去年生产25亿头周氏蜂,可保护约12万亩白杨林免遭病虫害。   据介绍,该中心从2012年5月试繁育成功以来,近3年为全省提供周氏蜂约40亿头,释放到濮阳、安阳、鹤壁、郑州、信阳、漯河等10余个市用于美国大白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累计已保卫了约20万亩杨树林。  
     周氏蜂的来历,源于美国“生物入侵   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白蛾周氏蜂最先发现于美国白蛾蛹内,由中国昆虫著名学家、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杨忠岐教授定名。沈阳农业大学王洪魁教授通过十多年研究,发明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蜂方法。   目前,利用周氏蜂防治美国白蛾等害虫,不仅防治成本低,操作方便,而且对防止农药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重大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在我国北方省市区生物防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创新:发现新的害虫天敌,已小批量繁殖成功   “天敌繁育研究中心的主旨,是通过以虫治虫,推动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由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嬗变。”漯河市林业园艺局局长宋孟欣告诉记者,当2012年首批大量生产的2000万头周氏蜂破茧而出后,许多人还认为规模生物防治仍是个遥远的传说。   据介绍,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于2010年筹建,2011年年底竣工,是国家林业局的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和机构,肩负着繁育、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任。2013年投产后,填补了我省天敌规模繁育的空白,目前周氏蜂的单产位居全国第一,综合评比在国内同类项目中排位前六。   “现有的19名科研人员,均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他们敢于大胆创新,最近发现了杨树害虫的新天敌——白蛾黑棒啮小蜂,并在试验室批量繁育成功,受到了国内虫害防治专家权威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漯河市林业园艺局副局长周红菊告诉记者,2014年,该中心组织完成的“豫中南周氏蜂繁育技术适应性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漯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正在申报河南省科技奖;申报的“大规模人工繁育周氏蜂及其示范推广技术研究”,已获准批复立项;组织制定的地方标准《周氏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目前已发布实施。    愿景:不断繁育新品种,攀生物防治高峰   林业有害生物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都在800万公顷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虽然每年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甚微,还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农药防治害虫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时候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宋孟欣告诉记者,通过繁育“益虫”来防治“害虫”,在提高虫害防治能力的同时避免了对环境的危害,维护了生态平衡,同时能降低防治成本,提升我省无公害生物防治水平。   目前,我省杨树食叶害虫危害严重。“我们正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今后还将繁育新的害虫天敌,并开展白僵菌、病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以虫治虫进一步扩展到以菌治虫、以毒治虫、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模式,力争使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的研发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宋孟欣说。   据介绍,现在我省的生物防治尚处于起步阶段,繁育生产的周氏蜂全部由政府买单,无偿供应给虫害严重的各市地。随着科研开发能力的增强,“将来研制的害虫天敌品种会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通过‘卖虫子’,获得无限商机并收获高效益”。   根据河南省相关规划和批复,漯河市为河南省生物防治示范区,到2015年年底至少提出3种以上生物防治模式,杨树食叶害虫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要下降到50%以上。“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把这个繁育中心,建成国家防控研发中心,这也是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件大事。”宋孟欣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