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审计”到“大治理”—电视连续剧《国家审计》观后感

04.12.2015  11:58

      电视连续剧《国家审计》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审计工作者工作、生活的行业题材主旋律的力作,去年在河北电视台首播后在社会上一度引起热议。据报道,《人民日报》社还专门为此剧编发《内参》给中央和有关部门,这也是《人民日报》社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一个电视剧编发《内参》。

一部专题的行业电视剧为何能引起如此较大的社会反响呢?在国人了解“审计”这个行业为数不多的人中,“小审计”怎么会联系到“大治理”呢?该剧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创,河北省审计厅协助共同编拍。我的女儿就在传媒大学就读,我在审计部门工作也已20个年头,并且作为一名基层审计局的局长,观看后感触颇多。

之所以称“小审计”,首先,尽管审计的产生可追溯至西周,距今已逾两千年之久,但新中国成立后,因计划经济等原因,直至1983年9月国家才成立审计机关,发展32年后目前全国审计机关不过8万多工作人员。其次,由于其工作性质一度长期仅于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打交道,十年前别说了解审计的,就连听说过审计的人也不多,太多的老百姓把审计局与统计局混为一谈,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审计局是管计划生育的。在中国,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审计,恐怕起源于十年前的“审计风暴”,是当时审计署的首次公开点名曝光被审计单位问题而引发了媒体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其实,审计也联系着千家万户。从《国家审计》电视剧这部近些年来少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看,这部相对独特的行业剧从其社会反响看,实现了“小剧场大剧目”的目的和效果。该剧的播出,使审计这个以往并不被人们熟悉的行业,通过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部电视剧这个小剧场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审计工作,进一步理解审计人员,甚至培养了不少国人的审计意识,拉近了审计与百姓、被审计对象之间的距离,这是最值得我们审计工作者骄傲和欣慰的。

纵观全球,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审计知识是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文明标志。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公民缺乏审计意识,可以说是一个残缺的国度,是一个不够文明的国家。《国家审计》编剧利用大众化的艺术去普及审计知识,去唤醒全民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爱护,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审计氛围乃至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氛围,这点尤显重要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再从审计发挥的作用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审计机关之初,最先人们的定位,审计就是“查账”,是签证、纠错防弊功能。有不少人比喻为国家的“看门狗”,经济发展的“保健医”。随着我国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审计更多的又被喻为“经济卫士”,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逐步显现。到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保驾护航”、“反腐利剑”则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凸显。而当今,我国进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全面参与国家治理的时代新要求则又把审计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审计的定位已正像李克强总理代表新一届国务院政府提出的,不仅要念好维护公共资金安全的“紧箍咒”,发挥反腐的“利剑”作用,而且要当好国家政策落实的“督察员”,更直接更全面的参与和服务国家治理。

总理的三个比喻要求,显示了一个大国总理的大要求。“小审计”当前虽说已经不小,但距离总理的大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审计署近年来也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及时调整了审计的定位,把审计工作提升到了参与和服务国家治理的高度,提出了: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一手抓违法违纪、风险隐患、履职尽责三方面重大问题的查处,一手抓深化改革、推进法治、提高绩效三方面的促进,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审计已不能停留在被动地当看“看门狗”、纠错防弊的阶段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呼唤,党和人民在期盼,从“小审计”到现在举国关注,迫切需要我们各级审计机关要做大做强,需要我们以“大审计”的理念,投入到发挥保障国家基石作用的“大治理”中去,这是党心、民心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的要求。

更令人振奋的是去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完善审计制度的决定,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审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共和国审计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新起点赋予了审计新的使命和任务,新征程承载着审计新的发展和希望。共和国审计的新形势增强了社会对审计的了解和理解,也让我们审计工作者在履职中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叹和感悟:从“小审计”到“大治理”,还需我们去努力!审计,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