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让“河南创造”更加出彩

15.03.2015  11:0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这对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转型时期的河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引发了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大家普遍认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让“河南创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出彩。

   1

  企业当好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提法,让来自企业界的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沁新代表说:“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一旦失去创新优势,就无法做到大而优、优而强。”近年来,中信重工构建了工程设计研究院、机械设计研究院、工艺设计研究院、公用及行业技术中心“三院一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活跃于此间的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企业创造了国内外、产学研联动集成创新的开放式研发格局,让中信重工在国际矿山装备制造领域叫响了“河南创造”品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全国人大代表、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锋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工业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其中的关键是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创造出更多智能化产品,这也是提升河南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能自动化的,一定不要再占用人力。”为此,风神正在实施节省人力的“千人计划”。被解放出来的一线工人经过技术培训,将转移到销售、高端设备的维护等服务型岗位。“从单纯卖产品到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2

  政府当好“保姆”,高校当好“臂膀

  “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黄布毅认为,政府在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中要努力当好企业的“贴心保姆”。首先要改革政府科技工作既有的科研目标导向,牢固树立起技术创新的目标导向,围绕企业主体、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还要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积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新创造关键在人”。黄布毅建议国家在人才引进、培养上给中西部地区更多政策。同时她希望将河南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计划中,先行先试,为中西部地区树立典范。

  “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一步。“郑州大学已先后与8个省辖市和一大批大型企业确立了校市、校企合作关系。”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高校要努力做好企业技术创新的“臂膀”,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打通产学研协作通道,使科研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

  法律、制度为创新保驾护航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最近三年连续领先世界。但是,最能够代表专利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仅占全年专利申请总量的35%。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他认为,2008年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保护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他希望知识产权制度能以激励创新为目标,为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企业,提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要的主动保护和强保护。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些企业发展中遭遇“一项业务创新需要办理13个月”、“一个行政审批要盖几十个公章”的政策、人情等束缚,如何破解?商丘市眼科医院院长郝萍等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制定《科技创新促进法”的议案。郝萍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律制度,但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急需参照发达国家的有关实践,整合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法》。“通过立法,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将成熟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款。”郝萍认为,这将对“河南创造”、“中国创造”的不断涌现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记者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