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三戒”(思想纵横)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尤其是践行“三实”要求,须臾离不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谋事、创业、做人,需要力戒三种错误倾向。
戒“唯上”。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凡是职务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说的都是对的,眼睛只往上看,一味顺着上级意志行事,“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干”。诚然,我们党有统一的纪律和规矩,“下级服从上级”就是其中重要一条。但这种“只往上看、不朝下瞧”的“唯上”论,与实事求是精神相背离,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上级的指令与基层的具体实际相比,是相对宏观、原则的,不可能考虑到基层的所有情况。如果对上级指令和决定唯命是从,不顾本地、本部门、本职岗位的实际情况,很多好政策在基层就会出现“水土不服”,不但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甚至会给群众带来祸害。例如,前些年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制定的经济发展指标,竟然不顾当地条件和实际,把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要求各部门必须按照指标“抓落实”,甚至在统计相关数据时必须依据指标填报。这种不切实际、盲目“唯上”的做法,导致工作变味、统计数据失真,不仅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导,而且给当地群众增加了负担,教训十分深刻。
戒“唯书”。古语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确,好的书籍蕴含着前人创造的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是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党历来提倡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其中就包括加强对经典的学习。但有的党员干部陷入教条主义误区,把“本本”奉为圭臬,言必称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书上有,不顾现实情况,照本宣科地空谈理论和思路;只要是书本上有的、前人说过的,就视为永恒真理,不敢有丝毫质疑。这也是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正所谓,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书本上有的、前人说过的,依据的是彼时彼地的具体条件,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过去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理,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该修改的一定要修改,该废除的一定要废除。我们共产党人要科学借鉴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敢于打破陈规旧习,敢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做“死读书的秀才”。
戒“唯己”。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唯上”,不能“唯书”,那么只相信我自己的判断行不行?恐怕也不行。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觉盲区”,如果一味以自己为“圆心”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唯己”的典型反面教材。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马谡自恃才高,骄傲轻敌,把诸葛亮的指令抛诸脑后,自作主张地部署大军。即使手下几次三番善意劝解,仍然发出“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的傲言。马谡这样自以为是、擅作主张,最后致使街亭失守,自己也丢掉了性命。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一定要戒“唯己”,先搞好调研再发言,坚持集思广益,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作决策、出主意,靠经验拍脑袋、定项目,那样往往难以做好工作、取得成绩。
总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己”,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做到务实谋事、踏实创业、老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