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沃野生金粮满仓

18.11.2015  11:37
      “十二五”以来,我市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坚持“两不牺牲”,持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并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市委、市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庄严承诺;通过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政策、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推广先进适用的种粮技术、引导粮食规模经营等措施,夯实了粮食发展基础,使我市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稳步提升、持续发展的阶段,创造了全市粮食连年增产的辉煌成绩。

        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再夺丰收,粮食种植面积580.7万亩,总产228.5万吨,平均单产393.5公斤,分别较上年增长0.6%、3.9%和3.2%。其中,夏粮收获面积292.7万亩,总产117.2万吨,单产400.4公斤,分别较上年增长0.08%、4.8%和4.8%;秋粮收获面积288万亩,总产111.3万吨,单产386.6公斤,分别较上年增长1.2%、2.8%和1.6%。全年粮食生产面积、总产和单产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我市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三连增”。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却最具有说服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十二五’以来,我们始终把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采访中,市农业局局长马天福对记者说。

        惠农政策强农富民

        “俺种了大半辈子地,过去忙活一季,小麦亩产也就七八百斤,现在产量都翻番了,今年俺种的小麦亩产都有一千三四百斤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离不开惠农政策的支持。”昨天,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璧镇东邵科村的全市科技种粮示范户王双林一边查看麦苗的长势,一边说,“俺是个种地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盼望国家和政府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多承包土地,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带领更多人致富奔小康。”

        王双林介绍,5年来,正是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让农民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以前要啥没啥,现在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变化实在太大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摆在了眼前。”王双林对记者说,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每年都把强农、惠农政策写进一号文件。随着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他的干劲更大了。

        据悉,“十二五”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种粮收益,对于促进我市粮食生产连年增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惠农政策到位快、落实好,我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去年,全市高标准粮田建成区粮食平均单产达到618.4公斤,较区域外平均增产20%。建成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格局。”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孙顺德向记者介绍。

        “十二五”初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0年集中打造2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确保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50亿斤以上。截至目前,我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遵循“六个高标准”的要求,整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8.6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118万亩,占全市规划总面积的59%,集中打造了广润坡10万亩示范区等五大重点片区。

        围绕高标准粮田建设,我市重点抓好两个关键,培育两个主体。抓好两个关键。一是抓好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二是抓好托管代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户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售等服务,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培育两个主体。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高标准粮田区培育粮食生产合作社116家、植保合作社42家、农机合作社61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90户。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目前,我市有6家种子公司、6家化肥生产企业和1家农药生产企业参与了高标准粮田社会化技术服务;有120余家农业、植保、农机等合作社参与了粮食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作业。

        为确保把高标准粮田建好、管住、用久,我市出台了《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工程设施管护指导意见》,提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企业参与高标准粮田的工程管护。通过政府拿出一部分,社会资本融入一部分,把有限的资金“拧成绳、握成拳”,确保高标准粮田的基础设施能够长久发挥效益。

        科技支撑高产高效

        “农技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种地,遇到问题有人解决,俺种地心里可踏实了。”11月3日,内黄县楚旺镇小南洞村种粮大户杨春林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当天,市农业局的农技专家将“农技课堂”开到了麦田边、田垄上,数十位农民把专家围起来,咨询着自己关心的问题。近年,市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技能,服务农业生产,科技种地热潮在我市悄然兴起。

        目前,我市建成了以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为推广主体,专群结合,分工合作,可有效覆盖全市农业生产主要领域和地域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适期晚播、精量半精量播种、配方施肥、适时收获等技术。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一增四改”,即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改种耐密高产品种、改麦田套种为麦收后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集成科学灌溉、化除化控、分期追肥等构成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市连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成效显著。“十二五”初期,我市首次完成农业部小麦万亩示范片高产创建4个,面积4.33万亩,平均单产617.5公斤;2014年,完成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1个,面积13.6万亩,平均单产627.8公斤;完成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1个,面积12.9万亩,平均单产758.9公斤。

        同时,我市逐步构建了以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为主要特色的“一集成六统一”高产模式,即集成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行统一种植方式和播种时间、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草害、统一适时收获、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