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2014年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0.07.2014  12:05

 

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安阳市农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总的生产形势

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夏粮生产,墒情普遍较好,今年再获丰收,夏粮总产十二连增。全市预计夏粮总产量127.14万吨,比上年增加1.27万吨,增长1.0%。畜牧业生产一季度肉总量6.37万旽,增长3.11%,虽然生猪、牛、家禽等牲畜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养殖户收益不容乐观。一季度现价总产值368127,增速4.0%,现价增加值213368,增速4.0%。

二、夏粮生产总体形势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夏粮有望继续丰收。全市夏粮播种面积达到292.49万亩,比上年增加1.73万亩,增长0.59%。小麦长势良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434.7公斤/亩,每亩增产1.8公斤,增长0.4%。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市预计夏粮总产量127.14万吨,比上年增加1.27万吨,增长1.0%,实现连续十二年增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总体长势良好,呈现出“二增一平

由于冬前和春季的麦田技术管理到位,尤其抓住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加强小麦返青、拔节期的肥水管理,促弱转壮,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全市一、二类苗情达到92.7%,较去年提高了1%。据农业部门调查,全市小麦产量“三要素”呈现“两增一平”的趋势,即亩穗数36.26万头,较去年增加0.76万头,穗粒数32.5粒,较去年增加0.9粒,千粒重38.7克,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生产条件理想,表现在“三个较好

一是麦播基础较好,主导品种突出。虽然安阳市去年麦播前遭遇了连续旱情,但9月底、10月初西部地区有两次短时小到中雨,采取了抢墒播种;东部及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普遍采取造墒种麦和种后浇蒙头水的措施,大部分地块都做到了适时播种。全市小麦种植品种主要以高产优质半冬性为主,以矮抗58 、周麦16、周麦22等主导品种为主,种植面积占全市麦播总面积的81%。这些主导品种在我市生长适宜、性状良好,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二是气象条件较好,适宜小麦生长。上半年气象部门发布干热风预警6期、病虫害预报6期、农用天气预报52期、土壤墒情14期、春耕春播3期、夏收夏种10期等等涉农气象。春节过后我市普降中到大雪,有效缓解了旱情。进入3月份之后日照充裕、气温回升较快,4月份小麦需水需肥的高峰期和临界期,我市又连降中到大雨,4月22日之后,小麦进入扬花期,天气晴好,日温差较大,又普降了一场小到中雨,有利于小麦后期籽粒养分的积累。总体来看,今年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三是病虫害防控较好,危害情况较轻。今年春季以来,在全市掀起了以小麦赤霉病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高潮,千名科技人员农业技术骨干包千村,逐乡逐村督导指导,4月底之前全市集中普防了一遍。省政府督导组对我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市未发现有重大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三)主要措施到位,做到了“三个得力

一是春季麦田管理得力。针对今年春季小麦苗期气温偏高、生育期提前的特点,加强了麦田管理工作,推广关键技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由于春季麦田管理抓得早、行动快、落实好,为夏粮再获丰收争取了主动。二是“一喷三防”措施得力。以小麦“一喷三防”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了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积极发挥大型动力药械和航空植保优势,在高标准粮田、高产创建示范方和小麦集中连片地区,集中进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害的流行和蔓延,对保障我市夏粮再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农业技术服务措施得力。全市农业部门深入开展了“为农民服务”活动,各级农业部门干部奔赴到田间地头,技术人员服务到田,农业技术对接到户,为夏粮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做好机收会战农机准备充分

安阳市三夏期间小麦收割机保有量7300多台,从外地引进联合收割机1000台左右。在我市小麦收获高峰期,联合收割机将达到8000台以上,日平均收获面积近40万亩左右,单日最高收获面积可达70万亩,在6月12日,完成全市小麦收获任务。根据粮食部门截止6月21日小麦已收购2.8亿公斤。

影响农业生产有三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有所削弱。滑县省直管后,安阳市粮食产量由354万吨下降至214万吨,全省排名由第7位滑落至第11位,在豫北五市由第2位降至第3位(被濮阳反超)。同时,由于原安阳县白璧、高庄两镇划归新区后,安阳县“全省产粮大县”称号也将难保。

二是综合生产能力大幅下降。省直管后,全市耕地面积减少200万亩,这部分耕地质量、产量都很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积随之减少了160万亩,有效灌溉率由73.7%下降到69%。已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由149万亩减少为60万亩,减少了6成,高标准粮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4%下降为14%。吨粮田面积仅剩31万亩,减少了近80%。灌溉成本较高的干旱灌溉型耕地(88万亩)比例,由原来的14%提高到了21%。

三是粮食产量水平明显下滑。近年来,由于安阳市在政策、资金、项目及基础设施投入上重点向滑县倾斜,特别是为了支持滑县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粮食各项统计指标上给予重点照顾。滑县省直管后,对安阳市农业各项指标,特别是对粮食生产水平影响较大,全市粮食单产平均水平降幅大。尽管我市实际单产水平要高于统计数字,但是在统计口径上已经产生被动,必然会对安阳市粮食生产和享受国家粮食政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的生产走势

针对安阳市粮食生产发展,今年全市秋作物种植面积397万亩左右,秋粮面积280万亩,其中,玉米面积在260万亩左右。今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指导农民择优选择良种,推广普及玉米“一增四改”等关键技术,提升秋粮播种质量,落实各项高产综合配套措施,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农民正在浇地、补种玉米,近期的雨水对秋作物生产有利,但是部分地区出现短时的强对流天气,冰雹致使部分农作物受灾,现在已对受灾严重地块,抓好改种补种,落实扶苗、洗苗、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促进受灾作物苗情转化,确保不误农时。为今年秋季玉米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和提升全市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力争尽快实现赶超。

(一)走高产高效之路

一是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今年,重点搞好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的建设提升。安阳市承担农业部万亩示范片11个,自建十、百、千、万亩示范方和超高产攻关田31个,共计42个,重点打造了12个“吨半粮”(同一块地小麦每亩700公斤、玉米800公斤)超高产攻关田,经初步测产,11个万亩方亩产均在600公斤以上,其中万亩方最高单产650公斤,超高产攻关田亩产突破700公斤,最高达739.2公斤,创安阳市历史新高。高产创建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全市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15万吨。二是搞好高产创建攻关。在重点区域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搞好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等集成技术推广,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等“六统一”服务,打造一批“吨半粮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高产目标与优质、高效、节本、增效目标的有机结合。今年重点搞好11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和12个玉米万亩示范方建设。三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引进和繁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粮食新品种,建立健全农情远程监测监控和有害生物预警等信息化应用系统。逐步构建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快速通道。

(二)走规模经营之路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托管、代管服务,提升粮食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完善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功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探索推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开展土地流转。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为粮食生产提供全程化服务。今年,重点搞好24个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建设,购买50架农用遥控直升机,逐步建成能覆盖全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和航空植保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安阳市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 2014 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情况

2014年上半年,安阳市畜牧业生产运行的总体形势是:生猪生产效益急剧下滑;家禽生产前期基本保本经营,后期形势好转;肉牛生产形势上半年补栏呈现上升,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肉羊生产势头发展较快,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是下滑。上半年安阳市预计(下同)肉类总产量16.54万吨,同比增长8.9%,其中猪肉产量11.92万吨,同比增长11.5%,牛肉产量0.4万吨,同比下降45.1%。羊肉产量0.6万吨,同比增长45.1%,禽肉产量3.16万吨,同比增长2.3%。禽蛋产量15.51万吨,同比下降0.6%。

生猪存出栏预计将分别达到239万头和157.79万头;家禽存出栏预计将分别达到3288.14万只和2543.4万只;牛存出栏预计将分别达到10.74万头和2.51万头;羊存出栏预计将分别达到64.81万只和38.66万只。

(一)生猪养殖效益持续亏损 

2014年从年初开始,安阳市生猪价格一直下跌,生猪价格从1月2日的15元/公斤跌至3月24日的最低9.8元/公斤,直至5月7日价格才有所上涨(11.4元/公斤),到5月14日上涨至14元/公斤。现在生猪价格维持在12.8-13.2元/公斤之间,但是仍远远低于养殖成本价格,猪肉价格与生猪出场价格变化同步,现在22元/公斤左右,养殖户出栏每头猪亏损200--300元。生猪养殖效益持续亏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生猪存栏量较大,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较大;二是猪肉进口量增加影响国内养殖形势。国外市场生猪饲养成本低,猪肉价格便宜,大量进口猪肉影响国内生猪价格;三是饲料价格、人工、水电等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尤其是大型养猪场,技术场长常年工资都在8万元左右,工人工资多数都超3000元/月,造成生猪养殖成本不断升高;四是夏季市场需求不旺盛、消费量下降。今年牛肉、羊肉消费量上升,鸡鸭肉价格也不是很高,因此影响了猪肉的销量。

(二)家禽市场行情持续低迷

今年上半年,由于受人感染H7N9报道的影响,肉鸡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商品代肉雏鸡价格最低达到不足0.5元/只,甚至有时是有价无市,鸡苗和毛鸡几乎滞销,加上今年的雇工成本、饲料成本均比去年有所上涨,导致广大养殖户均处在亏本状态,全市肉鸡养殖量有所下降,直到4月份,H7N9影响的淡化,市场有所回暖,养殖户积极补栏,养殖量有所上升,特别是端午节到来,鸡肉的市场需求继续上升,商品代肉雏鸡价格达到4.3元/只左右,现在全市养殖户的积极性有所上升,同时,市场行情的好转致使永达公司、华豫公司等肉鸡屠宰企业的库存较少,并实现正常运营,带动了大量的肉鸡合同养殖。

同时,上半年鸡蛋价格也经历了一次疯狂发飙。据调查统计,鸡蛋价格最高时达到每斤5.3元,目前已回落至每斤4.7元左右。从去年开始,受H7N9禽流感影响,不少养鸡户减少补栏,造成蛋鸡存栏量减少,鸡蛋产量大幅下降,因而鸡蛋价格持续上涨。鸡蛋价格的持续上涨重新点燃了蛋鸡养殖户的热情,今年上半年蛋鸡存栏将有所增长。

(三)牛羊生产形势平稳较好

尽管市场牛肉价格近年来居高不下,牛存栏今年上升,但是牛存栏上半年与去年同期下降63.8%,主要是肉牛下降68.9%,肉牛养殖环节中饲料价格及人工费用也不断上涨,特别是架子牛价格大幅上涨, 从4000元/头一路攀升至1万元/头,肉牛养殖利润空间缩小。肉牛养殖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收期长,目前我市一些大型肉牛养殖场像南海肉牛、龙润众成、全顺养殖等均已转产或停产。安阳市牛奶价格较平稳,平均在4.4元/公斤左右,没有较大波动,生产形势较好。

羊存栏上半年上升较大,但是羊存栏上半年与去年同期下降37.9%。肉羊价格相对比较稳定,羊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肉羊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养羊投入少、风险小,绵羊数量不断上升。根据养殖户反应,湖羊40斤左右的母羊售价1200元/只,40斤的公羊600元/只;杜泊羊130斤左右售价在8000元/只。每只羊饲养成本计算下来合650元左右。一般50---60斤母羊3000元/只,育肥羊12元/斤,大型养殖场出栏一只绵羊的效益在150到200元之间,散养户出栏一只绵羊的效益在200到300元之间,出售种羊价格更高。

(四) 养殖成本普遍上升

饲料价格、人工工资、运费等上涨导致养殖成本普遍上升。雇请饲养员工资由1800元/月上涨到2000元/月,上涨幅度达11.1%。

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地难。畜禽规模养殖用地难以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已成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资金周转困难。规模畜牧养殖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由于基础投入较大,加之畜牧产业土地大多为租赁用地,场房不能抵押贷款,因而筹资非常困难。三是粪污处理难。环保压力日益增大,排污投入不断增加,再加上部分养殖场户负责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意识”比较严重,没有认识到发展畜牧业生态模式重要性,在畜禽生产中,只追求产量,忽视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问题。

根据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目前养殖场资金压力大、资金普遍吃紧,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各级应在发展规模饲养上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养殖企业渡过难关;二是加大收储力度,减少猪肉的进口,增加养殖户的养殖信心;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化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产业链的延伸,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四是建议优胜劣汰,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存栏较少、抗风险能力差、污染较重的小型养殖场进行坚决淘汰。

下半年生产趋势预测

生猪方面:由于生猪市场低迷时间较长,一些散户已经退出了养殖行业,比较大的规模养殖场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的现象,出生仔猪小于七头的能繁母猪基本淘汰完毕。自繁自养的养殖场更是对后备母猪进行优中选优。生猪的产能没有明显的减少,消费和加工需求没有明显变化,这也直接造成了猪价再次冲高的底气不足,随着淘汰的进程不断加深,猪价触底,然后再缓缓回升,预计中秋节前价格将有所上涨;肉禽方面:由于去年后期肉禽价格上升,养殖户今年补栏的积极性较高,养殖量将会增加;蛋鸡方面:由于去年下半年利好刺激了蛋鸡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蛋鸡养殖户总量下半年将会上升;牛羊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牛羊肉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养殖户上半年补栏的积极性较高,养殖量增加。养牛、养羊受资源条件限制等因素,牛、羊肉价格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年牛羊生产将仍呈稳定发展态势,价格不会下跌,可能还将出现小幅上升。

四、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平稳

(1)小麦价格同比上涨。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最低收购价水平,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截止6月21日全市共收购市场粮9403万公斤,一等小麦平均收购价格每斤1.209元。国有粮食企业市场收购价每斤在1.21元左右,经纪人收购价每斤在1.18元左右,面粉加工企业收购价每斤在1.21元左右。

(2)玉米价格回落。 玉米2.26元/公斤,同比上涨5.6%;玉米价格回落主要是受到玉米消费市场需求不振影响,一是生猪家禽养殖效益不佳,玉米需求减少;二是饲料销量下降,;三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高,需求较弱。

(3)花生价格下降,食用油价格有涨有跌。 花生果562.8元/50公斤,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9.3%;大豆297.4元/50公斤,环比下降1.0%,同比上涨4.9%环比基本持平,同比上涨21.8%。油菜籽241.2元/50公斤,环比上涨1.6%,同比下降5.3%;花生油20.0元/公斤,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12.2%;菜籽油12.6元/公斤,环比略涨0.2%,同比下降1.2%;豆油9.7元/公斤,环比下降2.0%,同比下降13.9%。由于去年新花生上市以来价格较低,农户惜售,随着天气转暖大量花生上市,导致价格继续下降。

(4) 农膜价格继续上涨,其他农资价格以降为主 。国产复合肥均价2479元/吨,环比下降0.7%,已连降16个月,累计降幅17.0%,同比下降14.4%;国产尿素均价1946元/吨,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16.4%;国产氯化钾均价3052元/吨,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13.0%;钙镁磷肥均价657元/吨,环比上涨1.9%,同比上涨2.6%;碳酸氢铵均价755元/吨,环比下降1.8%,同比下降10.4%;国产磷酸二铵均价3163元/吨,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13.0%。普通棚膜均价14031元/吨,地膜均价13505元/吨,环比分别上涨1.7%和3.2%,同比分别上涨3.9%和5.6%。

五、农民工就业形势及动向

农民工省内就业超六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对我省农民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2014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就业本地化趋势更加明显,省内就业比例达61%,比2013年提高4.6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转移等都为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载体。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381.3元,同比实际增长10.5%,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通过开展安阳市农民工实名制的推广、农民工提升性技能培训、产业集聚区专项就业服务、外阜企业招聘、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确保了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的稳定。

2014年元月至5月底(不含滑县),全市实现转移就业 129.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1.3万人,占54.93%;跨地区转移就业(劳务输出)58.5万人,占45.07%。劳务输出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京津冀、环渤海、胶东半岛及省内。就近就地转移数量稳步增加。就近在本地的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转移等就业,为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载体。就业行业仍以建筑、纺织、电子为主,约占转移数量的70%。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有技术的收入2000元以上,无技术的收入1500以上;跨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有技术的收入23000元以上,无技术的收入2200以上。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目前安阳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017家,半年增加80户,注册资金总额达22.75亿元,成员有19445户,带动农户68余万户,半年增加9.5万户。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以蔬菜、瓜果、禽蛋、生猪、奶牛、食用菌、农机、水产、沼气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交流、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经营模式,极大地开拓市场经济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脱节的问题,增强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呈现新特点

目前,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共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16家、植保合作社42家、农机合作社61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90户,规模经营面积15.4万亩,占建成区面积的25%。从依靠土地流转迈出规模经营的第一步到抱团闯市场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从返乡创业投资农业的大老板到新型经营主体为代表的家庭农场,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坚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