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宁陵县:推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跨越式发展

19.11.2015  09:49

 记者  王平  通讯员  何为  张世超

  2011年,入驻企业18家,年产值1.9亿元。

  2015年,入驻企业已达126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年产复合肥850万吨,年产家具200万套,带动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8万人。

  两组数字的反差映出宁陵县产业集聚区跨越发展的速度,记录了复合肥和特色家具两大主导产业的嬗变之路,而这种精彩嬗变,宁陵县仅仅用了五年时间。

  五年蓄力,五年乘势,五年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而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一片16.9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这就是宁陵县产业集聚区。2015年1月-10月份,区内新引进项目53个,完成固定投入61亿元,其中,完成工业投入38亿元。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宁陵对外开放的窗口、项目建设的载体、产城互动的龙头、“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先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先后被确定为 河南 省最具产业竞争力和5A级最佳投资服务金星奖产业集聚区,被省科技厅授予“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平台——抢抓发展时机致力“筑巢引凤

  2006年,宁陵产业集聚区刚刚规划建设之时,正值国家土地和城市两个规划修编,宁陵县抓住这一机遇,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这两个规划严密套合,让“三个规划”精准衔接,为合法依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宁陵县经济发展攒足了后劲。

  五年来,宁陵县坚持“三规合一”,高标准编制了产业集聚区规划;加快道路、通信、供水、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化厂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目前,已累计投资14.2亿元实施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56公里,已形成“十横九纵”主干道路网状格局;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3座,架设10千伏线路45千米;建成水厂2座,污水处理厂2座,铺设供水管网140千米,排水管网140千米;建设通信基站8座,架设弱电线路210千米;建成标准化厂房1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实现“六通一平”。为提高承载力,该县始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产城融合布局,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了新区小学、锦绣花园安置社区、体育场馆、星级宾馆、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等24项配套服务工程。实现“规划无缝对接、基础设施互通、配套服务共享、产城联动开发”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

  产业集聚——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2011年之前,全省上下产业集聚区建设风生水起,宁陵却一度迷惘,苦于找不到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痛则思变。201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走出家门拓展思路,放眼全国,研究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形势,深入分析、论证、寻找与宁陵相契合的机遇,寻求新的发展产业。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作为黄淮平原最大的农区,没有成型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复合肥发展区域的空白。而此时,山东临沂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以嘉施利、拉多美为代表的南方复合肥企业巨头正谋求版图扩张,布局农业大省河南,抢占中原。

  宁陵县紧紧抓住这一产业转移战略机遇期,结合自身处在四省交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作出发展农资化工产业的决策,2011年年底,投资10亿元的上市公司史丹利化肥项目成功落户宁陵,为复合肥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史丹利项目敲定,宁陵县调整了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把农资化工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招大引强、重点培育。该县专门选派精干人员到 北京 、广州、成都、山东等办事处驻地招商,实行“双离”工作法,紧盯国内复合肥企业集中区域,深入开展专题招商,引进了史丹利、嘉施利等知名品牌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今年以来,随着投资10亿元的帝益复合肥项目、投资9亿元的得利丰等肥业项目相继在宁陵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复合肥产业集群正在展现强劲的竞争力。目前,产业集聚区内集聚了上市企业史丹利、嘉施利、拉多美、帝益功能肥,以及君信、福万家、丰四方、中辉、金耐克等复合肥企业19家,形成850万吨设计产能、140亿元产值,已经成为中原最大的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宁陵县充分利用独特的白蜡条杆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家居主导产业,区内已落地的雅宝家居、中亚工艺、欧瑞工艺、家美特家具、东星家居、三骄家具等项目已投产运营。以龙头带动辐射,培育上下游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引导分散床垫、家具企业退村入园,提升企业集中度和品牌竞争力,打造“中原特色家居生产物流基地”。现已形成了年产床垫、家具200万(张)套的家居用品制造产业集群。

  四大体系——

  助推产业聚“

  宁陵围绕复合肥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物流配送、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投融资平台“四大体系”,使肥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实现了复合肥产业的聚“”!

  为此,宁陵县提前布局,着力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解决复合肥产业大进大出的问题,现在全县已有20多家物流配送公司为复合肥产业服务,日均运输量约2万吨。今年落地的德尔鑫电商物流园项目、商丘兆通物流产业园项目设计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利用物流配送优势,吸引全国化肥及配套企业汇聚宁陵,打造全国区域性复合肥原料和产品集散地。

  该县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宁陵县产业集聚区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建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技术研发体系逐步完善。联合省科技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筹建省级复合肥科技研发中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向高端复合肥、水溶性复合肥、无公害农业基地专用肥、有机复合肥等产品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依托5家县职业 培训中心 ,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今年以来,已为企业培训员工1000多人次,招工8000多人,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116名、研究生8人。

  据了解,为破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该县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了银、政、企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和完善的银企合作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注资8000万元成立了宁陵县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资金1.9亿元。政府出台了加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组织金融服务进产业集聚区,开展“银企双选”活动,今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贷款资金6亿多元。

  谈到未来产业发展,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这一目标,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链条招商、产业集群发展、产城互动融合等重点工作,力争到2016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实现打造‘中国肥都’的梦想。

  产城融合——

  以产兴城  依城促产

  5年前,宁陵县城郊乡石井村农民史冬丽还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如今,她和丈夫都在家门口的复合肥企业上班,夫妻俩月薪6000元。并随着产业集聚区内扩容,她和村里的部分村民进入新城区,分得一套安置房子,成了真正的“城里人”。

  农村人进城、家门口就业,像史冬丽一样,宁陵县有万名市民正享受着产城融合带给他们的生活新变化。

  “有房住”“有活干”“能挣钱”,史冬丽两口子和更多的乡邻,受益于当地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目前,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26家,主营业收入130亿元,解决就业4.8万人,其中返乡务工人员占四成。

  宁陵县县长马同和提出:“发展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带动城镇化大发展,不仅要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岗位,还要为他们创造进城落户的有利条件,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城一体化进程。

  后址庄村因挨着县城,坐落在产业集聚区规划内,承担了城市扩容的使命。土地被征用后,70岁郭老汉和300多户村邻住进了锦绣花园安置社区。虽然对农耕生活还有点怀念,但他更喜欢现在的日子,老两口每月能领到500多元的养老金,看病有了医保,儿子就业,孙子上学都遂了心愿,“日子安稳,啥都不愁,挺幸福”。

  产业集聚区常务副主任张天会说:“拆迁农户能在区内分得一处安置房,位置又好,附近有学校、医院、还有体育场馆,对人均不足3分地的失地群众,可转入城镇户口,还能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真正变成城里人,大家非常拥护。

  同时,还大力扶持失地农民的创业就业。建设了5万平方米的 民营 企业创业园,对失地农民入园创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政府补贴厂房租金、提供小额无息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失地无业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创业园内已有失地群众开办各类中小企业17家,提供就业岗位3300个。

  “进得来”还要“能融入”,该县将教育、医疗、文化、公园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产业集聚区投放,葛天公园、体育场、体育馆、葛天大剧院等已向市民开放;新区中小学、县人民医院等建在群众家门口;20余个生态宜居商住小区,400多套商铺选择产业集聚区。同时,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与市民同等。“目的就是让产业集聚区更有吸引力,让进城的新市民成为真市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住建局负责人表示。

  产业兴,城镇旺。该县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要求,投资12亿元新建了25个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成了法姬娜商业街、建材、水果批发等一批专业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建设葛天湿地公园、万顷生态梨园景区等,着力培育旅游品牌,带动城市凸显出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四大特色,着力改善城区环境,培育绿意盎然的城市性格,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态魅力新城。产业集聚区和城区实现无缝对接、共建共享,吸引了史丹利、嘉施利、拉多美等100多家公司企业来宁陵兴业,约3万多人选择到产业集聚区居住就业。

  创新管理——

  优化环境激发发展活力

  环境是吸引力,更是竞争力。

  五年来,宁陵县不断优化政务、商务、法制等环境,激活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巨大潜能。

  整合区域,完成区划套合。随着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变更,规划区内的村庄管理问题被提上日程。宁陵县独辟蹊径,将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内的8个行政村直接划归产业集聚区管理,对规划区范围内居民的文化、教育、卫生、民政、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综合治理等各项社会事业直接行使管理权,真正实现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划无缝套合。

  完善机制,提高了服务效率。8个派驻机构正式进驻后,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对口部门的业务对接,形成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上级有关部门的“直通车”,企业各项手续的办理由产业集聚区全程代理,实现了“一家受理,并联审批,即时办结”,简化了服务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有效促进了项目落地。

  优化环境、提升了服务水平。对在建项目设定时间节点,张榜公布建设工期,接受监督,对项目建设速度快、建设标准规范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新落地项目实行“零距离、保姆式”服务,所有手续由项目领导组和职能部门按“四个一”机制,强化责任,早办、快办;县主要领导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到重点项目工地现场办公,第一时间解决影响建设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力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加强机构内部配合联动,确保落地企业与群众、与职能部门的“零接触”,有效促进了服务质量,优化了发展环境。

  号角已经吹响,方向已经确定。65万宁陵儿女团结一心,凝神聚力,正朝着发展目标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