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学者孙军呼吁保护千年古道白陉引关注
7月18日,在河南郑州,孙军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前几天,他应邀参加股权融资董事长夏令营活动 ,在太行山考察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一条在大山深处开辟出来的古道,当地人称“骡马古道” 。该古道保存完整,路面最狭窄处2米,宽处有3米,上面铺有石板块,十分规整,下坡处平均 一米设横石拦铺,防止滑摔。这条路在大山中穿梭,驴、马均可通行,规模宏大。石板路经过 人、马踏行,表面磨的滑溜溜的,个别路段有骡马踩过的蹄窝,看上去很有历史的沧桑感。古道沿途风景雄奇壮观,最令人振奋的是古道的下山之路,群山之中300多米的高差,在一个狭窄 的山凹里拐了72道弯直达山脚。古人为了降低路面坡度,便于马帮驼队行走,沿峡谷垒砌了“ 之”字形的盘道,从山脚抬头望去,古道如同天梯一样壮观直上云端。横亘巨大陡峭的太行山 绵延不绝,成为山西、河南两省交通的巨大阻碍。让人更加感觉开辟古道的不容易以及工程的 浩大。孙军先生拍摄大量照片,并做了进一步考察。
回到郑州后,这条古道竟让孙军先生萦绕在心,他开始查阅相关资料,经查证,对之十分震撼 ,它,竟然是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是山西通往河南的八条最重要的道路之一。
孙军先生经进一步调查发现,白陉是太行八陉之一,它南起河南辉县市薄壁镇的白鹿峰,故名 “白陉”, 因盘悬在大峡谷的峭壁中部,故又称:“悬天古道”,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 最长、最完整的古道。它北至长治、高平、陵川,凡三百华里许。其它七陉分别是轵关陉、太 行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在漫长历史中,白陉一直是贯通晋豫及江南 诸省的一条咽喉要道。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 ,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 “陉”,辞海的解释为“山脉中断的地方”。由于太行山崇 山峻岭、峡谷沟壑的地理条件,这条路成为历朝历代战争调兵运粮和晋豫两省通商、通行的重 要通道。
据史料记载,白陉创建久远。早在3300多年前,商代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北蒙”(现河南安 阳西,即殷墟)即称“左有孟门关”《史记。吴起列传》载:“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 孟门,登太行”,记载了公元前550年庄公伐晋取道白陉之史实。《辉县县志》曰:“孟门亦即 白陉,古太行八陉之第三陉。山西、河南咽喉。从鸭口可达。明成化元年间设巡检司,弓兵把 岁守。清康熙四年载撤”,孟门关及白陉之要由此可见。
孙军先生说,白陉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而且是一条商贾通道。碑文记:“凡潞泽两郡,自西 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辉之薄壁,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 德而通山左”,成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 道,成为太行山中的“丝绸之路”。
“白陉古道保存相对完整,沿途历史遗存极为丰富,有古驿站、古寺庙、古村落等文化遗迹, 碑刻林立,具有重要考古和史学研究价值,由于缺乏有效保护,一部分路段已经遭到破坏,许 多历史遗存正在消失,当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予以保护。”孙军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说 。
孙军的呼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长期研究河南古民居和古村落的学者、河南古村之友牵头人金鑫说,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几千 年的历史,古道、官道文化历史内含丰富,古道给政治、经济、军事带来一定的推动,另外蕴 含着文化含量,古道周边的古村落、古民居、名人故居、驿站及相关碑刻,记载了历史的信息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古道、官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遗迹被忽略、甚至毁灭 掉,仅存的十分少,白陉古道被发现,古朴和苍桑感令人震憾,让后人领略到古人精彩的文化 和生活场面。
金鑫透露,河南古道文化厚重,著名的有崤函古道、函谷古道、郑汴古道、轵关陉古道、太行八陉古道、白陉古道、钧瓷古道等,下一步他将与孙军等文化人士一起发起成立中原古道研究会 ,系统地考查、研究和保护河南境内的古道文化遗产。